2021年8月2日 星期一

不是死音階

 

音階本來不是 "拾級" 上行或是下行, 所以練習音階

也不是一階一階來, 這樣可能體會不到音程的美


當然, 除了音階還可以練習三度六度八度等等,

但是, 為何不在音階當中就練習這些音程呢?

這樣練習的音階, 才不會只是音階, 哈哈~



以下是大提琴音階基本練習, 以 G 大調為例

1) 調空絃五度:

八度, 五度, 四度 是共震相對和諧的音程.

空絃五度共震時, 不僅沒有斷續起伏

的雜音(狼音), 還有明顯的 Combination Sound,

例如第一條絃 A 和第二條絃 D 共震, 同時出現明顯

低八度的 D.


2) G 大調音階的四度和五度: 從第三條絃開始不換把位

上行, 拉空絃 G, 第三條絃 C, 空絃 D, 第二條絃 G.

有兩個空絃間隔兩個非空絃, 注意運弓調和空絃與非空絃,

在空絃時弓較靠近指板且略輕柔, 非空絃時弓較靠近琴橋

而且稍顯沈重. 另外, 調和第三條弦 C 與空絃 C 的八度共震;

第二條絃 G 與空絃 G 的八度共震. 最後則是調和第三條絃

C 與空絃 D (二度) 的轉折.

在這兩條絃上因此各有一個四度音程 (G-C, D-G),

透過空絃 C 和 G 來尋找非空絃 C 和 G. 所以, 依據最和諧

的八度, 來回拉空絃 G, 第三條絃 C, 空絃 D, 第二條絃 G,

體會四度, 二度, 和五度.


3) 以上述的八度, 四度, 五度 為基礎, 加入大調音階裡面

兩個半音音程, 在 G 大調是 B-C 以及 F#-G.

F# 是 G 大調裡面強烈指向 G 的音符, 好似爬山快到頂, 看到

前面就是山頂和天空, 不禁最後衝刺 (通常小朋友真的會衝刺)

或是生出額外的力氣走上去. 在這音階裡, F# 和 G

有類似強烈的牽引, 試著在第二條絃上尋找靠近 G 的 F#,

拉第二條絃 D F# G, 感覺 F# 在路程中強烈指向 G, 找到那

真的會讓你浮現 G 要出現了 (但又不是靠近到要重疊) 的地方.

然後, 拉第三條絃空絃 G 和第二條絃 F# G, 體會大七度和八度. 

B 在 G 大調裡著重調和. 雖然 B-C 也是半音, 但 C 不是山頂,

或許是爬山休息喝水吃餅乾的地方, 快到這地方雖然可以休息,

卻還要繼續走; 不過, 倒也可以估計已經走了多遠, 還有多遠.

所以, 在第三條絃上尋找 B, 雖然接近 C 但是又沒有 "快到了"

的興奮感, 而且甚至還會覺得才離開空絃 G 不是很遠.

找到之後, 反覆拉空絃 G, B, C, 體會這空間. 最後, 再拉空絃

G, B, 和空絃 D, 體會大三度 (G-B) 和小三度 (B-D).


4) 加上 A 和 E:

在第三條絃空絃 G 和 B 之間, 尋找穩定的中點 A. 中點不一定

非要在正中間, 而是(在上行的時候)覺得離開空絃 G 而邁向 B,

可以感覺到行進, 但又像是路標, 看到路標開始有距離感. 接著

拉空絃 G, A, B, C, 體會距離和空間的變化.

第二條絃的 E, 和第三條絃的 A 相似, 但比起 B-C, F# 更靠近

第二條絃的 G. 所以, E 的位置也自然稍微接近 F#, 在整個音階

當中, 顯出逐漸要接近山頂的樣子.


5) 練習整個八度 G 大調音階: 感覺上行一路上升而逐漸靠向

第二條絃 G; 下行時行走的重量感又不同, 感覺所有非空絃的音符

保持還能與空絃調和當中稍微落下, 而逐漸落到第三條絃空絃 G.

剛開始體會音程與共震, 當然不宜拉太快, 大概一秒一個音符,

聽說這也是接近巴洛克時代普遍的心跳頻率, 所以, 其實也是感覺

並且調和身體的震動.





















2021年6月30日 星期三

置水


重量分配,不在單向使力而在支點兩側伸展,因此說平衡。

大哥常提醒我:拉琴運弓,也是重量平衡,不能暴衝,暴衝不好聽。

2021年6月19日 星期六

梳理重量


由身體動作傳遞能量,依據萬有引力...或稱重力,俗稱重量。

重量又依槓桿作用和呼吸而能順暢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