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我們常常專注於做好一件事, 作個好人, 要成功, 要面面俱到....
卻忘了其實有很多迴旋的空間
張無忌的一柄木劍在這團寒光中畫著一個個圓圈,
每一招均是以弧形刺出,以弧形收回,
他心中竟無半點渣滓,以意運劍,
木劍每發一招,便似放出一條細絲,要去纏在倚天寶劍之中,
這些細絲越積越多,似是積成了一團團絲綿,將倚天劍裹了起來。
<倚天屠龍記> 第二十四回: 太極初傳柔克剛
大略來說, 想要優遊自在跨弦, 就別堅持要拉直弓
正如世上許多時候也不是直來直往堅持對的就是對的,
"席不正不坐" 未免有點偏執,
"運弓不直則不對" 同樣是在鑽牛角尖
運弓要直的觀念, 恐怕是來自於講求聲音穩定,
穩定牽動琴弦的某一點, 聲音固然會穩定,
然而這卻不一定得把弓拉直才做得到
反而是在想盡辦法拉直弓之中, 常常失去了牽動琴弦的接觸點
如上圖最上方的例子,
拉動 G 弦而不碰到 d 與 C, 中間有那麼大的空間,
大可舞動我們的太極劍, 如上圖中間的例子,
每一弓以弧形畫出, 以弧形收回
在弓比較重的的部份, 手的重心靠近小指, 利用自然的重量,
在弓比較輕的部份, 手的重心靠近虎口, 藉槓桿作用傳導重量
從弓根到弓尖, 可以輕鬆連續拉出六十段以上的斷弓,
(有一位同學還曾經拉過九十段以上)
每一段都使用了弓不同的部位, 每一段都來自於身體重心與關節不同程度的移動和轉動
每一段都是一個圓
張三丰道:「用意不用力,太極圓轉,無使斷絕。當得機得勢,
令對手其根自斷。一招一式,務須節節貫串,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
意念傳導重量, 而不是力量
運弓太過用力, 發出的聲音其實很死板
琴弦的橫切面大約有三分之二露出琴橋 (如果你的弦陷進琴橋, 趕快去調整吧~),
在弧形運弓過程之中, 弓勾動琴弦的側面或上面或....任何一點, 很可能引發不同層次的泛音
仔細練習從弓根到弓尖連續的斷弓, 每一段都試著稍微從不一樣的角度拉動琴弦,
相同的音準之中, 變化無限
既然以弧形畫出, 以弧形收回,
每次跨弦也就擁有無限的角度變化,
如上圖最下面的例子,
弓接觸 C 弦的角度不定, 跨往 d 弦的方向和遠近也就不同,
需要連續跨兩弦或三弦甚至四弦的時候,
依照遠近不同, 迴旋空間不同, 有大小不一的圓,
試看巴哈 C 大調 Prelude:
分解和弦與音階之間, 跨弦時遠時近,
有如使長槍短劍, 身體伸展的方式不同,
觀察作品與自身, 分批依遠近預先準備, 該長該短, 不能含糊,
如此胸有成竹, 而不是奮力去拉每一個音符卻大小輕重不分,
當能以靜制動, 得機得勢, 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
- 留言者: wxes9361114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9-06-25 19:49:07
深有同感!!
之前在考檢定時就被主考官說過
我只是在"拉琴"
事實上我覺得
如果能融入情境
弓法輕重自然就會不一樣吧!!^^~
97級第十屆二中弦樂社副社長李興昀留
- 留言者: wxes9361114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9-06-26 17:54:25
我想作曲者在當初一定是因為有某些感觸才寫的出這樣的曲子吧!!
我想...
我們所要作的就是解讀
一個拉琴拉久一點的人
在拉出一段旋律時
其實能透大概體會心情
如果能夠利用曲名來聯想(轉檔成圖像XD!有時候邊拉邊想著那個圖像 也覺得很浪漫!)
應該就能大概理解了
重點在於
很多人只想把曲子拉好
他們只害怕出錯
而沒有想過該用怎樣的心情面對這首曲子吧
這是個人的淺見!!
- 留言者: wxes9361114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9-06-26 18:59:01
一個人高興的時候
不管是腳步
還是生活步調
通常都是輕快的(跳躍式的八分音符?)
一個人悲傷的時候
通常是緩慢的
雖然不全適用於所有樂譜
那是可以大概感覺的出來的
至於要表達
或許那是熟悉弓法以後的事了吧
熟悉弓法以後
知道怎麼運弓會有怎樣的感覺
不過我覺得
真的要對每一首曲子都有正確心境是有點難
就像是新詩一樣
很多新詩我們並不知道作者為了誰或為了什麼而寫
只知道他很悲傷 很感慨 或很高興
樂譜大概也是如此吧!!
- 留言者: einlike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9-07-06 03:37:14
寫曲子快樂並不使用輕快,或者音高,大調...
反之悲傷也是...
如人飲水,那些東西不需要去表達...
好比"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並不是字面解釋那樣,說的人只是愚昧少知.
而是如老師所說的"很多層面",
有些層面可以說可以聊,
有些層面要用無到有的實踐,
有些層面則需要冷靜律定自然會呈現,
有些層面則要意念體會即可做出改面......等等很多蔡頭上課都著重教層面
表達沒有時空限制,
小朋友,甚至嬰兒在肚子裡都會表達
沒有修辭,童言童語就是不好的表達?
所以
練弓法,運弓不一定跟年齡或者練習次數成正比
人在悲傷時通常是緩慢的神與靈
因為人各方面會停止往前,
心,身,特別是大腦
(心理與神經學上的研究,悲傷的緩慢是大腦對各方面在自我療傷的現象
物理學就是能量上傳遞有所損,數學上是發散與離散)
但有些人悲傷極致時,卻連停下稍微緩慢的權利都沒有
- 留言者: 柏魚他沮喪的娘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9-09-13 02:20:53
- 留言者: einlike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9-09-14 00:41:51
關於節奏和速度, 我喜歡你舉的例子!
演奏和作品之間的空間很大, 甚至有點複雜
"感覺", "感觸", "感想", "感情", 都會演變
這些雖然都是演奏當中非常有趣的層面,
卻也常常不太牢靠, 就是因為它們演變很快而且難以捉摸
(對我而言這倒是新詩當中最引人入勝的)
例如, 隨著時間而 "感覺" 更加細膩的時候, 運弓也會相應更細膩嗎?
或者, 我們會不會因此很難演奏找不到感覺的作品呢?
藝術作品和演繹, 在感覺之外還有極大極多的層面,
但話說回來, 你注意到感覺與演奏作品的關係, 已經可喜可賀了,
現在有感覺的演奏還真是鳳毛麟角啊!!
"熟悉弓法" 大概要花一輩子, 甚至更久..... :P
弓好比氣流或是劍或是視野, 是流動的能量也是身體和意念的延伸,
對我而言, 依據作品來練習弓法, 也許有點本末倒置,
弓法並不是上弓下弓連弓跳弓等等有形的枝微末節,
而是 "法", 是道理和法則, 是連通世界之後的直覺
有了弓法, 才談得上是否能演繹作品,
運弓而無 "法", 恐怕容易流於沉溺或賣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