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6日 星期二

風格


最近常常跟同學討論 "風格"

 

就音樂演奏而言, 多半的同學似乎以為有了 "技巧" 便足以形成風格,
也有不少同學認為技巧是通往演奏的道路, 是登堂入室的不二法門


"為了某些曲子, 需要練習某種技巧",
"只有具備足夠的技巧, 才能詮釋作品"
"作品的風格, 要靠特定的技巧來呈現"....
這些都是討論過程中常常聽到的話


其實, 很難具體說明技巧或技術 (skill or technique) 到底和音樂演奏的風格有多大關係,
李小龍說得很好....風格無法事先決定, 不是先想好了風格, 然後就可以按照某種樣子表現出來,
而是經由日積月累反覆練習之後, 才逐漸形成風格


樹木的形態, 是在發芽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嗎?
成長不過就是按表操課, 完成既定的風格?


風格有很多面向, 從創作者到作品再到演繹而至欣賞, 各有各的世界
作品創作者和演奏者之間, 常常南轅北轍, 沒有交集,
欣賞音樂作品, 更是天馬行空, 隨興之所至而有不同的經驗
音樂在這些世界當中流動, 各具形相, 有如多重宇宙 (parallel universe)
本來就很難硬加束縛, 如果以是非好壞論斷, 恐怕只有更加紛亂, 漸行漸遠


技巧或許是某種能力, 然而音樂的流動常常不在於能力高下
具備絕佳的工法, 當然也不一定會建造出舒適宜人的房子


所以, 練習過某些練習曲, 就能妥貼地演奏 Mozart 或是 Chopin 的作品嗎?





























話說回來, 風格其實起源於每個人的心裡, 像是遺傳密碼
只是我們常常忽略, 或是為了太多外在的煩惱而找不到


萬物生成與環境相容而有其形態,
萬物各有形態, 似乎來自於安守自身的限制, 妥善安置自身,
而不是開發與自身風馬牛不相及的能力


因此, 演奏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作品, 恐怕也大可不必事先套上作品的歷史背景與演奏的傳承,
孜孜矻矻希望演奏合乎標準, 有所成就


Bach 獲益於 Vivaldi 和 Telemann, Mozart 和 Beethoven 獲益於 Bach,
但是他們的風格相似嗎?
如果不是, 我們獲益於他們, 也得和他們相似嗎?
如果不是, 那為何演奏有風格的問題和爭議呢?


有一位大提琴家說到 Anner Bylsma 的演奏 "對一般人而言技巧要很好, 否則學不來的"
然而, 李小龍的話似乎卻是很恰當的回應.....
武功的藝術, 最難的是忠於自己, 誠實表達自己, 不炫耀招式也不以招式掩蓋自己


養成風格, 實在是去除, 而不是增加
風格有如璞玉, 光華內藏, 有待琢磨


跟 Bylsma 上幾堂課, 學學運弓的手勢, 就能拉出風吹流水般的聲音嗎?
我想 Bylsma 恐怕沒有太大興趣傳授這類的技巧...




**請參考
 2007 0408 <亢龍有悔>;
 2008 0403 <若水>;
 2008 1021 <自學的毅力>;
 2009 0517 <香菱學詩>






































  • 留言者: 綺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9-10-07 23:00:53
風格是去除而不是增加.



這想法蠻cool的.



舒服很多.^ ^

  • 嘿嘿...這件事還算不算是 "要花一輩子才做得完" 的功課呢?
    要花一輩子來做的功課, 很多都是很舒服的啦~
  • 版主 於 October 9, 2009 11:55 PM 回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