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 "記問之學, 不足以為人師"
師道如此, 弟子之道亦然
師徒之間, 亦師亦友, 如父如子
但其實本為一體, 沒有彼此
轉載密宗上師闡述的師徒之道,
可是, 無關密宗, 這實在是教學一體根本之道,
師徒能夠如此, 其他再也不必多說, 水到渠成而已
問:上師與弟子應有的關係是甚麼?
答:清淨心念最重要,弟子對待上師的態度,及上師如何關心弟子,
不一定是表面上看出來的關心,而是實在的,發自內心的關心、那是最重要的。
雙方間的關係要符合某些資格,那是雙向的。
以前的人建議說,上師要考驗弟子三年,弟子亦要觀察上師三年。
所以上師不輕易接納一位根本弟子,因為接受一位根本弟子,即是增加自己的責任,
所以他必須清楚知道是否真的可以幫助這位弟子,是否適當的時機,都要考慮得很仔細。
這都是為了審慎。
找一位好的上師並不容易。通常沒有問題的人不會說他沒有問題,
有問題的人反而說他沒有問題,這是心理問題。
我們看佛教歷史,大師們很少說他是如何的偉大,
正如大河沒有發出聲響,但小河老有聲音。
另一方面,現代人傾向信任聽來的東西,
例如某人說他具有甚麼特殊法力,很多人就樂於跟隨,這是我留意到的大問題。
這類人為數不少,但不表示他們是好上師。
這個現象經常存在,解決方法之一是弟子要明白這種現象的存在,提高警愓。
打個比方,鍍金閃耀金光,真金也是金色,表面上難分真假,上師必須是合資格的上師。
問:何為合資格上師?
答:首先他必須在他的宗派中有所修持,
例如顯宗的師父就不一定可以成為密宗上師,因為他不一定懂密宗,並非說他不好。
普遍而言,合資格的上師不表示他必須像佛陀般完美,不是這個意思。
上師基本上要比你懂得多,他的佛法智慧比你強,你可以跟他學到東西。
例如小學生可以跟大學生學習,雖然大學生不是最高學歷者。
上師有多種層次,有修行的上師、菩薩的上師、開悟成佛的上師、
但無論如何,重要的並非他的級數有多高,,而是他對你有多大效用,他與你有多投緣。
所以密宗將上師地位放在佛之上,就是這個原因,並不是說上師凌駕佛陀。
上師不一定是佛,但他與你有直接關係,佛陀是最偉大的,
但要是缺乏適當的上師,你也沒有門路學佛法。對個人而言,上師比佛更重要。
無論對那種上師而言,最基本的條件是慈悲,願意照顧弟子,
在他專修的法門中,有能力教導、指引、及解決弟子修法上的疑難。
在密宗而言,還必須有正確傳承,那是源自佛陀的傳承。
若單憑讀書修習密宗,就算皓首窮經,也不一定能成為上師。
問:如何尋訪一位合資格的上師?為何不宜有多位根本上師?
答:初階段時,弟子必須花點時間,可以親近很多不同的上師,學習不同的東西,
就好比看醫生,可以看不同的醫生,但家庭醫生必須只得一位,
因為只有家庭醫生才熟悉你的病歷和治療方法。
上師也如是,如果只有一位根本上師,他認識你,知道該怎樣做,那麼對你最有好處。
要是有兩位根本上師,兩者說不同的方法,你就無所適從。
追隨一位根本上師就沒有這個麻煩,你全心聽他的話就成了。
找根本上師不用心急,起初時不妨花些時間物色一位夠資格的上師。
問:弟子與根本弟子有甚麼分別?
答:凡與上師有佛法師生緣,就是弟子,
但這類弟子可能來去自如,大法會裏參師一兩回就算了,但總算有師生緣。
根本弟子則與上者有所分別。
根本弟子其實應稱為親密弟子,正如播種在泥土,
有些是自由生長,有些則得到悉心照顧,以防風吹雨打。
上師除了教導根本弟子外,還要留意他們,
是不是行差踏錯?如何令他們進步?還要跟進他們的進度。
有些弟子修法要吃點苦頭,有些不用,視乎他們個別的業力,是否需要消業障。
密宗是要盡快去除業障的。普通弟子結個緣就成了。
問:為甚麼弟子對根本上師必須忠心?
答:當你決定了根本上師之後,你隨他學習,就是以他為榜樣,不斷改善自己。
跟隨上師與跟隨學校老師的學習方法不一樣。
學校學的是學術上東西,外在的,如電腦、書本,
但上師教的是內在的、深入的、精神上的、所以學習的方式也不相同,
上師教的不光是甚麼知識,而是如何改善你的日常生活、你的思想、你對外邊世界的看法。
所以,密宗說,有了根本上師後,從第一天開始就必須要忠心,
這時候,不要再用自己的判斷來評價他,人總是以自己的想法來測度別人,
但對待上師來說,這個方法行不通,因為你與他的層次不一樣,
所以不要貿貿然從上師的表面行為評頭品足,這是相當重要的,
因為弟子常常犯此毛病。弟子應該虛心學習,保持忠心。
密宗上師有時候只叫你如何去做,不會解釋理由,弟子若不忠心就不容易聽從教導。
佛法講邏輯,當邏輯証明佛法正確後就不宜反覆的去審查,只應忠心、信服、
全心全意依法奉行。
我並非說初見上師時必須要忠於他及聽他的話,
而是說,當你找到好上師後,就必須忠心。
欠缺忠心就不會有所成就。只要你願意聽從上師指示來學習,你就很安全,
因為上師會提醒你。如果你不聽他的,可能就出問題。
( http://www.sjskim.org/safe/safe2/safe_2_36.htm )
呵呵, 例如 Yuli Turovsky 和 Stéphane Tétreault
超過十年的師徒之情, 信以為實, 更無疑慮, 因而有所進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