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14日 星期二

錄音


我們很少在這裡介紹或討論唱片

這是因為唱片的資訊本來就已經很多了

不過也是因為唱片, 或是說錄音, 其實自成一種藝術,

而且其中的關節比起練琴或演奏可能更加見仁見智




錄音作品基本上包括了錄音和播放, 兩者之間稍有差池可能就會失之毫釐, 差之千里

只說錄音的話, 收音的方式和紀錄的過程, 到底保存了多少實際演奏的情況,

老實說, 可能沒有人知道



即使親臨錄音現場, 聽到的也會跟記錄下來的不同

至於播放呢, 從器材到播放空間到聆聽者, 牽涉的更多



我很佩服研究音響的朋友, 用心來 "還原" 演奏的情況

有時候甚至還原到超過原來的情況....從他們的音響聽到的, 可能比原始的演奏 "更好聽"

或者是能夠在自家的聆聽空間營造出各個音樂廳的音場, 加上樂器或是人聲的定位和音色

我也聽過很棒的器材播放出來的聲音, 的確是讓音樂生色

但是如果想要用錄音來驗證實際演奏, 恐怕會失之偏頗



比如說, 開始拉琴之前, 我聽過不少 Janos Starker 的錄音,

當時以為他的運弓犀利, 音樂風格精準, 琴聲具穿透力

可是開始拉琴之後, 有機會實際聽到他的演奏, 卻發現他的運弓非常美, 但絕不是凌厲

他的音樂的確細緻, 然而琴聲溫暖動人, 是自然擴散出來的,

並不像錄音裡面那樣直接具穿透力

後來才知道他自己有一間錄音室, 很多唱片, 是在那小小的錄音室錄的,

所以我們聽到的聲音可能就無法反映他的演奏

相較之下, 說不定有人會比較喜歡唱片裡的 Starker



再比如, 老馬能夠拉出不可思議的音色, 但他的錄音一般而言卻聽不到這些獨特的音色



恕我直言, 錄音技術愈精密先進, 錄音結果卻反而可能反應不出實際演奏的情形

這是因為演奏者本身不滿意的部份, 可能就會修改,

而且還不一定是由演奏者再來一次, 而是由錄音技術來改

從唱片製作的角度來看, 修改沒有對錯,

只是我們根據最後結果來判斷實際演奏, 當然就會跟著偏差



錄音固然很難忠實還原演奏, 但話說回來, 演奏者對錄音技術也常常是以偏概全, 甚至一無所知

周全的錄音和精采的演奏, 固然是相得益彰,

不過, 如果讓演奏者來聽, 卻也可能會聽到 "另外一個人" 的演奏

有些自律甚嚴的演奏家還真的就不願意讓這 "另一個人" 的錄音出版

這中間孰輕孰重, 恐怕沒有標準, 萬一各執己見的話, 也難以解決,

通常只有等到演奏家過世之後, 唱片公司取得家屬同意才出版這些生前的錄音



沒有錄音的時代, 我們很難想像演奏的情況.....

巴哈是如何拉琴呢? 莫札特又是如何彈琴?

古代的大師, 留下來的是樂譜, 文章, 或是書信, 圖片, 札記

我們想從這些史料去透視演奏的情形, 並非緣木求魚,

不過, 也真的需要充分的學識和豐富的想像力



根據史料來 "還原" 當時的演奏, 對我而言是對古人的尊重, 卻不一定是對音樂的忠實

因為對音樂的忠實, 不在史料或是錄音之中, 而是在自己心裡

我相信巴哈也絕不會介意現代的人用電子合成的聲音來演奏 <賦格的藝術>



可是, 今天我們有了錄音和播放技術, 會比較容易想像演奏的情況嗎?

或者, 大家對音樂的感動, 多半經由錄音而不是實際的演奏,

音樂是不是不再那麼貼近生活中人與人的接觸了?



聽了一場音樂會, 回家之後把相同的演奏者和相同的曲子拿出來再聽一次,

感動自有不同, 演奏也各有千秋



我們也許可以盡量從音響來還原演奏的細節

可是感動似乎難以還原

每次演奏都是唯一的, 每次播放也是唯一的

研究音響的朋友會因為音響器材的改進和播放的效果而感動,

然而即使重複播放, 感動又不相同

從播放當中來尋找演奏和錄音的情形, 也是尊重, 而不一定是對音樂忠實



忠實的音樂來自於忠實的心, 是隨時隨地的創作, 而且無法重播

演奏, 錄音, 播放, 聆聽, 都可以和自己心意相通

心意相通, 音樂自然忠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