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音感與相對音感, 雖然在判斷音準的機制上有差異, 其實可以共存
許多偉大的藝術家都具有絕對音感
作曲家之中例如巴哈, 貝多芬, 韓德爾, 莫札特, 巴爾扥克, 聖桑, 梅湘......等等
提琴家之中則例如海飛茲, 卡薩爾斯, 曼紐因, 杜普雷, 老馬.....等人
他們的音樂作品或是演奏, 當然都極為精緻
可是還有更多的音樂家, 並不具有絕對音感
他們的創作, 仍然是傑出而又動人
具有絕對音感的人, 大腦判斷音準的神經迴路, 與具有相對音感的人不同
絕對音感的判斷, 基本上是把音符貼上標籤, 例如聽到 A=440 Hz, 會馬上知道這就是 "La"
相對音感的判斷, 則似乎聯繫到空間感, 甚至視覺的區域, 判斷的是音符之間的距離
絕對音感, 似乎與基因有關, 是天生的能力, 但是隨著人的成長會退隱而不易發現;
相對音感則似乎與生活方式有關......特別是語言,
由於學習語言的過程中相對音感遠比絕對音感有用, 導致絕對音感被取代
如果經過適當的練習, 兩者的確可以相輔相成的
不過, 以 "貼標籤" 的能力來界定絕對音感的話, 嚴格說來恐怕沒有任何人真的具有絕對音感
因為音準本身的界定也一直在變
在巴洛克時期 A 大約是 415 Hz, 跟現在的 A 相比, 低了差不多半音
如果把提琴調到巴洛克時期的音準, 恐怕許多具有 "現代絕對音感" 的人會吃不消
我有一位朋友就真是這樣.....
她告訴我, 聽 Bylsma 的巴哈無伴奏, 很苦惱, 因為他拉的 "跟樂譜上都不一樣"
當時我聽她這樣說, 忍不住大笑.... "你可以假裝全部移調啊!!"
"不行, 我做不到...." 她這麼說
所以, 莫札特的老爸如果在今天想利用他兒子的腦袋去某教堂 "錄音" 某一段彌撒,
回家再把樂譜寫出來
可能也全部都得移調.......
說不定小莫札特還會覺得現代的人使用的調性很奇怪呢!
跟相對音感比較之下, 絕對音感的能力顯得稀有
也許是因為這樣, 讓人趨之若鶩
不過, 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
絕對音感似乎是屬於初階的能力, 相對音感卻是更進一階的能力
許多動物, 似乎具有絕對音感 (只能辨認特定的音高)
而缺乏相對音感 (不能辨認移調之後的相同旋律)
因此如果我們在音樂能力的訓練上, 太重視絕對音感的訓練,
恐怕容易培養出技師, 而不是培養出藝術家
當然, 上文的回應之中 Tuner 提到音樂科班的訓練, 其實不能算是絕對音感的訓練
但是, 台灣音樂班的訓練, 即使是預先給予某音符作為判斷的參考,
注重的仍舊是 "貼標籤" 的能力
比如說.....能夠辨認出不同和絃之中的所有音符, 並寫出音名
然而對於和弦轉換之間色彩的變化, 以及不同音程之間的距離和空間感的培養, 似嫌不足
也因此我們的學生, 儘管專業能力並不弱, 卻常常是 "見樹不見林"
恕我直言, 這樣的教育方式實在就是來自於我們的社會風氣....
儲存或是辨認資訊的能力, 似乎總是比理解並活用資訊的能力重要
學數學要背公式, 學英文要背單字句型, 學歷史要背人時地物, 學中文更要背詩詞文章...
可是, 能夠欣賞數學結構美的人, 並不多
學了五六年英文還講不出完整的一句話的人, 還不少
對於歷史, 許多人恐怕還只限於某某人是昏君之類的刻板印象
至於中文的創作能力與欣賞的情懷.....就不必再多說了吧.....
絕對音感, 或者說是辨認特定音高的能力, 固然是與生俱來
如果在幼年時期經過訓練, 也可以保持到成年
然而, 由生活方式發展出來的相對音感, 雖然看似平常, 卻是人類智力與情感更加深邃的見證
沒有絕對音感而渴望拉琴, 不必自卑
甚至自認五音不全, 也可以拉琴
絕對音感與相對音感, 都是可以透過練習而具備的能力
別說你沒有音感.....
我們的語言已經是具有特定音調的語言
能夠說出道地的中文, 就是具有相對音感了啦
這樣看來, 其實人人都是音樂家
- 留言者: justin5902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7-07-31 23:57:26
現在的調音器最低也才到43X而已耶~
那是不是代表人的耳朵越來越小呢XD
聲音越來越高 搞不好過個幾世紀會再高半音呢!
- 留言者: hopolono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7-08-01 08:08:15
理解並活用資訊的能力
這兩個詞好阿
我會引以為鑑的
- 留言者: 威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7-08-01 09:09:37
不然我看這樣高下去...不行阿....
- 留言者: holly515003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0-11-09 10:22:0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