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2日 星期四

巴哈 BWV 1001-1012 (十七)


老馬去年在芝加哥的訪談裡, 談到他演奏巴哈的進境

 
******************************************************


我可以很驕傲地說
現在演奏巴哈, 比起十年前要好得多
原因之一是跟 Ton Koopman 合奏了巴洛克音樂
除了採用巴洛克大提琴的演奏方式,
在過程當中更從阿姆斯特丹巴洛克管絃樂團大提琴首席 Jaap ter Linden 學到許多


追溯歷史的話, 在過去, 大提琴的演奏技巧和其他傳統樂器,
比如說二胡和 kimanche, 頗為接近
因此我從其他的傳統樂器也學到了不同的方式


例如在 Sarabande 裡面, 半音的距離, 我可以演奏得比鋼琴的半音靠近得多
在這樣的半音音程當中於是出現不同的意思, 我學到了不同意義的音準
另外就是探索節奏.....節奏也有不同的意義
古典音樂的節奏常常很精準, 精確地劃分時間
可是如果看看其他的音樂, 例如波斯的音樂, 時間的劃分不是那麼精細, 而是比較寬大
其實, 從古典音樂到爵士或是巴西的音樂, 時間的劃分都可長可短, 可寬可窄
對時間的感受不同, 音樂的脈動也就不同, 表達方式也不同
節奏因此就產生不一樣的真實性 (truth), 例如, 不同地域孕育不同的節奏......
Sarabande 來自北非, 傳到西班牙, 經過法國, 再到德國,
我們可以在 Sarabande 的節奏當中隱含這些不同的地方
因此演奏也更加即興更加多樣化


對我而言, 從其他音樂獲益最多, 也和古典音樂演奏最不相同的, 是心境
演奏古典音樂可能太講究完美, 幾乎任何方面都追求完美
可是, 很久以前我已經認識到完美 (perfection) 和表達 (expression) 實在大不相同
演奏可能可以很完美同時很死板, 什麼也沒說出來
我常常得在完美和表達能力之間求取平衡
為此, 演奏古典音樂的時候, 我學習其他傳統樂器演奏家的心境
他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不會緊張, 不強求, 而只是作自己.....好像小熊維尼
(譯註: 小熊維尼.....哈哈哈)


我也試著在演奏巴哈的時候, 即使搞砸了任何段落, 沒關係.....
因為, 比起是否完美, 對或者錯, 還有更重要的事要說,
反而更容易接近切合作品的心境






  • 留言者: yellow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7-11-22 09:38:26
有同感,我喜歡!




  • 留言者: hopolono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7-11-24 12:01:58
我覺得巴哈創造音樂應該不是希望大家都用他心目中的方式去演奏

它可能更渴望大家加上自己個人獨特的風格

以及本身所擁有的內涵來詮釋

這樣也許會多出不同的樣式



如果哪天有人把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拿來合奏

也許會有更好玩的畫面出現



以上純粹有感而發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