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8日 星期五

Artist? Technician?


有一次, 好朋友 Jim 寄了一封信給我, 裡面有一篇報導
說的是有一位工程師, 想要研究自動翻譜機
因為他去聽音樂會, 演奏者頻頻翻譜, 翻譜聲讓他頗為困擾

 
Jim 問我, 翻譜機是不是很棒的構想
我說不見得, 因為對我而言, 翻譜是演奏的一部份
不必為了發出聲音去大費周章設計出機器代勞
演奏, 雖然仍不脫離其形式, 畢竟不是為了追求形式上的完美
而且有很多事情比起翻譜的聲音重要得多
翻譜機可能是捨本逐末


我們又討論了一會兒
Jim 說.....我們的差別在於你是從 artist 的角度來看, 我則是 technician 的角度


其實以前跟 yellow 一起練琴的時候
也有一位朋友要設計翻譜機
可見不少人有類似的困擾
不只聽者困擾, 演奏者其實也困擾
因為某些曲子的樂譜在演奏的時候翻起來真的是窒礙難行
找人在旁邊代為翻譜, 又因為每人讀譜習慣不同, 還非得默契十足才能成事
要不然, 只見演奏者猛點頭示意, 翻譜者偏偏還手忙腳亂不知是否該翻過去
雙方像是打架的 tango, 礙手礙腳不成舞


話說回來, 翻譜究竟是技術問題還是藝術的問題?
再舉另外的例子好了......
有一回歐巴桑跟我轉述她去聽大提琴演奏會的情形
她說那演奏者拉琴的時候弓頻頻碰到琴身, 發出不少雜音
讓聽者分心, 幾乎變成是在看演奏者拿琴弓敲琴而忘了要欣賞他的音樂
她覺得好笑


我聽了也哈哈大笑
不禁聯想到好朋友 Jade 演出舞台劇的時候如果突然打個噴嚏
"笑果" 會如何


Casals 演奏當中琴弓脫手的故事, 很多人知道
另外, 如果我沒記錯, 有一次 Piatigorsky 演出的時候
開頭一段人工泛音, 幾乎完全拉不出來
他還雙手一攤, 台下也鼓掌回應


琴弓脫手, 拉不出人工泛音, 在今天的舞台上, 不知道會不會被當成笑話
演奏者的藝術修養會不會因此被輿論大打折扣?


到底我們是聽音樂還是聽聲音?
音樂自有其美, 聲音也不乏其美
然而, 是形式造就了美, 還是美創造出形式?


來聽聽 Heifetz 演奏 "流浪者之歌" 
這是需要運弓加上撥絃的曲子
但在錄音當中可以聽到 Heifetz 演奏時左手運指之間卻會不經意碰觸到其他絃
還不只一次
在台灣這種 "比賽的時候不可以調音" 的社會
要不是 Heifetz, 這樣的演奏, 是否會被評為技巧有瑕疵呢?
我不敢說會如何, 但是對我而言 Heifetz 的演奏倒是非常的純
不僅是純, 又很人性化........拉琴左手運指本來就會觸到其他絃, 這真是最好的示範啊!!


今天我們回過頭去看看幾代之前的演奏
不必為了演奏技巧的精進而沾沾自喜
而應該為了演奏愈來愈不人性化而擔憂
人性化並不等於七零八落錯誤百出, 反而代表謹守紀律之下更顯突出的自由自在


演奏者翻譜不夠細心而打擾聽者, 是演奏者的問題和責任, 不算是音樂的問題
使用翻譜機, 也許可以解決演奏的需要, 卻不一定能翻轉演奏與欣賞音樂的心
這好比書法家寫一兩個錯字, 這書法作品就因此喪失了藝術的價值嗎?
如果不是, 那就別再把人性化的聲音當作不能入耳的雜音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