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4日 星期五
克紹箕裘
ㄧ家之長過世, 眾兒女即將分道揚鑣
處理完後事, 也要處理遺產, 遺產不外乎房產, 地產, 財產.....
可是, 如果這家長是音樂家, 留下成堆的作品, 又該如何呢?
假設家裡沒有其他人是音樂家, 或是即使有, 也對老爸的作品毫無興趣
於是這些作品很可能打包束之高閣, 再也沒人去理
如果老爸有點名氣, 倒還可以試試看能不能賣出去換點錢回來
但情況常常並非如此, 音樂作品拿去包早餐鋪地板接髒東西甚至直接丟掉的, 比比皆是
那如果家裡還有人承接衣缽呢? 這些樂譜應該會好好保存,
或是想辦法出版, 告慰父親之靈吧?
也不見得, 最容易忽視深厚藝術修養與成就的, 往往就是同行的藝術家
這比同行相忌還嚴重, 一般人都各有各的藝術觀感了,
何況同是吃這行飯的人, 當然更是各持己見
藝術家一開始鑽牛角尖, 那心胸可是比什麼都小
哪怕那個人就是自己老爸, 道不同不相為謀, 人都走了, 他的東西看看該怎麼處理就那麼辦吧
兄弟之間最好還是早早把大小事交割清楚, 各自須尋各自門, 自己日子能過下去才要緊.....
莫札特的後事, 早已經是無頭公案, 他的遭遇如今是眾所皆知
但是, 巴哈 (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的遭遇,
縱然乍看之下不如小莫悽慘, 卻又是另一番人情冷暖
先不說被庸醫整死, 只說說他那些幾乎是歐洲藝術成就最高峰的作品,
在死後四處流散的樣子, 真令人長嘆
巴哈相當多產, 作品繁多
加上家族原本就是音樂世家, 其實在當時的歐洲頗具影響力
他不只音樂作品多產, 生育子女也多產
其中有幾位, 遵循家族傳統, 也是音樂家
在巴哈過世後, 還佔據了好幾個重要的音樂職位
甚至例如 Johann Christian Bach 和 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
還分別被稱為 "倫敦巴哈" 與 "漢堡巴哈", 以區別他們供職之所在
加上 Wilhelm Friedemann Bach, 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Bach,
這四位算是繼承老巴哈而各自成為有頭有臉的音樂家
不過, 四個人不只是音樂風格與老巴哈迥異 (意外嗎?),
面對老父的藝術成就, 態度也不相同
巴哈其實偏愛最小的 JC, 可是, JC 不僅作品看不出巴哈家學淵源, 還對他老子嗤之以鼻
年紀較長的 WF Bach 和 CPE Bach, 則繼承了老巴哈的樂譜
基本上他們平分了這些樂譜, 包括所有的清唱劇和受難曲, 都是兩人平分
想像一下老爸走後他們在家裡把這些樂譜成堆成捆的分.....這一堆給你, 那ㄧ些我拿走......
就這樣, 作品有情, 後人未必感同身受, 如花美眷, 似水流年
弄得今天我們來研究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根本就找不到巴哈手稿
只好對著巴哈第二位太太安娜的抄譜還有十八世紀流傳下來的另外兩三份傳抄的手稿猛猜謎
甚至前一陣子還有孜孜不倦的學者煞有介事說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應該就是安娜的作品,
而不是巴哈的
真像是失傳的武功祕笈, 眾家爭奪而不可得, 於是捕風捉影
然而, 十九世紀不是有孟德爾頌重新研究並且發揚巴哈的作品嗎?
那他的樂譜又是哪裡來的?
孟德爾頌的樂譜從何而來, 我沒有研究
不過, 他指揮的 <聖馬太受難曲>, 今天還看得到巴哈的手稿
這恐怕要歸功於 CPE Bach
今天我們能研究巴哈的手稿, 就是因為他兢兢業業保存父親的作品
不僅如此, 還積極策劃出版了老巴哈的<平均律鍵盤曲集>
以及生前未出版的 <賦格的藝術> 等作品,
又想辦法演奏老爸的清唱劇
甚至到了晚年, 還寫文章為父親的藝術成就辯護
至於 WF Bach, 父親死後, 性格變得似乎有些乖張, 突然之間好好的工作不幹了
他接收的那些樂譜呢?
賤賣的賤賣, 亂丟的亂丟, 沒多少時間, 那些樂譜就再也找不到了
我們似乎不能怪罪 WF, 那是他的人生
然而我們卻絕對要感謝 CPE
我不知道是他一念之間, 或是善盡人子之責,
或是真的極度景仰老巴哈的音樂, 努力延續家族的傳統
但是, 即使 CPE 景仰並且了解老巴哈的音樂, 他自己作曲, 並沒有走上老爸的路
說實在的, 老巴哈的路到現在也還沒有人走得上去
藝術天份與境界可與老巴哈匹敵的莫札特, 潛心研究過 <平均律鍵盤曲集>,
儘管驚嘆連連, 可是小莫到底是走出另外的路
CPE 在老巴哈巨大的陰影裡, 作品相對之下不那麼受重視, 也是情所當然
不過他其實是非常勇於嚐試與實驗的作曲家
他的作品, 節奏與和聲多變, 雖然大致的形式還追隨老巴哈,
卻常常奇著橫生, 與人耳目一新甚至措手不及之感
他的音樂, 固然及不上老巴哈的宏偉與深刻, 可是旋律別出心裁, 和聲跳脫當時的路徑
刻劃細緻卻又多變, 對我而言, 有如傾聽心思細膩的人說話,
語多巧妙, 輕觸我心, 但情緒之轉換卻是迅雷不及掩耳, 陰晴之間, 讓人捉摸不定
即便是再三聆聽或是反覆研究, 感覺依然如此
三句話不離本行,
CPE 寫了三首大提琴協奏曲
三首都有大鍵琴的版本, 所以可能是由大鍵琴協奏曲改寫而來的
但儘管如此, 這三首作品的獨奏大提琴寫得絲絲入扣, 非常符合大提琴的性格語法
根本也算是為了大提琴而寫的
曲子有 CPE 豐富多樣的表情, 多樣的聲音,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層層跌宕, 由大提琴娓娓道來, 餘意盪漾
讓人玩味不止
這三首協奏曲,
有 Anner Bylsma 與 Gustav Leonhardt 指揮 Orchestra of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 的錄音
Bylsma 看似隨意卻層次豐富的運弓, 表達 CPE 剛柔相濟的音樂, 真是貼切
YouTube 另有 Christopher Hogwood 指揮, 大提琴家 David Adorjan 獨奏的影片
演奏三首當中的 a 小調, 也是我很鍾愛的一首
這是比較率直的演奏, 也許不像 Bylsma 和 Leonhardt 那麼入木三分, 卻仍然是富有熱情
在老巴哈的作品聲明未顯之時
CPE 應該也是憑藉無比的熱情, 終其一生護衛父親的作品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