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22日 星期日

音樂是寫不出來的 ?



先來看看古人寫的 "樂評"....



《聽蜀僧浚彈琴 》

蜀僧抱綠綺, 西下峨眉峰

為我一揮手, 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 遺響入霜鐘

不覺碧山暮, 秋雲暗幾重

--唐‧李白







感覺如何?? 再來一首....



《聽彈琴》

泠泠七絃上, 靜聽松風寒

古調雖自愛, 今人多不彈

--唐‧劉長卿







這算是言簡意賅, "不寫而寫" 的,

再看看寫得詳細一些的....



《聽穎師彈琴》

昵昵兒女語, 恩怨相爾汝

劃然變軒昂, 勇士赴敵場

浮雲柳絮無根蒂, 天地闊遠隨飛揚

喧啾百鳥群, 忽見孤鳳凰

躋攀分寸不可上, 失勢一落千丈強

嗟余有兩耳, 未省聽絲篁

自聞穎師彈, 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 濕衣淚滂滂

穎乎爾誠能, 無以冰炭置我腸

--唐‧韓愈







另外就是聽了音樂開始參禪的 (或是參禪之後來講音樂)....





《僧院聽琴》

禪思何妨在玉琴, 真僧不見聽時心

離聲怨調秋堂夕, 雲向蒼梧湘水深

--唐‧楊巨源





《琴詩》

若言琴上有琴聲, 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 何不予君指上聽

--宋‧蘇軾







不知道大家看了這幾首詩, 是否就能夠感受到音樂呢?

口語和文字, 最接近音樂的, 也許就是詩,

某些中文的散文作品, 也具有音樂性質

然而只寫音樂, 恐怕文字就太過具象, 或是聲韻的安排頗費思量

大家寫起音樂, 除了描寫之外, 因而不免寫到音樂引發的情懷, 或從相關人事物下手,

或走進時空寫寫過去現在未來, 或乾脆從頭到尾不寫音樂, 或虛寫音樂實寫其他....



如果只是要說音樂演奏, 其實我認為是無法用文字捕捉的,

就像禪, 文字化就幾乎馬上陷入文字障

所以一寫出來, 已經是另外的創作, 可以跟原來聽到的相關, 也更可以幾乎完全無關



如果是要說音樂的道理, 某種程度上倒是容易些,

比如說一首作品的創作背景, 結構, 創作當時的審美觀...等等,

可是一旦超過這些, 就很難說了......這也是音樂教化, 包括教育和評論的難處

偏偏這才是音樂教育和評論的重點

如何引發別人心中的 "音樂", 所以成為演奏者教育工作者和評論者的主要任務, 這也是藝術,

或是揮之不去的夢靨和陰影



不過, 對我而言, 音樂是這世界上最基本的道理

就像物理學家推演的 "弦論" 是物質組成的基本方式

如果修養夠, 心靈純靜, 音樂就會自然而然出現, 不必奮力追求



我女兒幾個月大的時候, 唸 "聽蜀僧浚彈琴" 給她聽,

每次聽到 "為我~~一..揮..手, 如聽~~萬..壑..松.."

她就笑得很開心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