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聽音樂會, 不只有音樂可聽, 還有人可看
我並沒有在聽眾裡面找朋友的 "陋習",
如果是自己去, 多半安分地待在位子上
真的需要的話, 會在中場休息的時候趕快去洗手間, 再趕快回座
除此之外, 大概就是把節目單看到滾瓜爛熟 (啊,又沒有巴哈...#&%*!),
然後就閉目養神, 等待表演的人出場
說是有人可看, 也就是表演的人
看他到底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
有朋友提到, 去聽某位大提琴家的音樂會 "視覺比聽覺好"....
我沒有和他一起去, 所以無從置喙
但是也的確, 有些人演奏, 令人賞心悅目
有些人演奏, 萬般掙扎, 最後終於解脫
有些人演奏, 儘管賣力, 卻似乎索然無味
到目前為止最令我印象深刻的, 則是幾場 "渾然天成" 的演奏,
讓人不再注意他到底是如何演奏, 而是馬上就進到音樂裡去
表演可以練習, 累積經驗, 不過這也需要一點與生俱來的氣質
Casals 表演會緊張, 而且很緊張, 有時候需要有人從後台推他出去
Jacqueline du Pre 的表演, 則好像超過了表演的範圍, 專注到忘我
不過 "忘我" 是很微妙又很危險的界線
能夠忘我而又不脫軌的人, 並不多
即使像是 Starker 這樣表演經驗豐富的人,
也會需要想像是在自己家裡拉琴, 才能夠稍微放輕鬆
不過無論緊張與否, 平日的練習方式都還是或多或少可以流露出來
這也是我愛看的, 從表演看練習....
表演不是爲了完美, 但是許多人練習真的是爲了完美
太完美的演奏, 或是表面上美的演奏, 我受不了
比如說, 兩年多前朋友請我們去台北聽小澤征爾指揮維也納愛樂管絃樂團的音樂會
演奏的曲子是巴哈:音樂的奉獻, 理察史特勞斯的 "唐璜", 和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
說實在的, 聲音美則美矣, 每首曲子卻都少了那麼一點點....說不出的東西
我不由得邊聽開始邊摳指甲....
相反的, 去聽 Anner Bylsma 的巴哈無伴奏,
他的運弓不 "美", 聲音也不 "美", 人呢....更絕對稱不上美
可是他告訴了我好多關於巴哈的種種
套一句我的同學常說的....很多演奏, 實在像是一場秀, 把音樂都趕跑了
話說回來, 如果演奏不真的好聽, 而是好看, 也許聽眾會多少覺得值回票價吧
這也可能是當今俊男美女當道的原因....
甚至明明演奏的時候樣樣都不對, 也還是舞動肢體表演
大家也就真的在看表演, 音樂呢....嗯, 再說吧
大家愛看 "表演", 也是人之常情,
有人就問過 Starker, 說他演奏的時候 "不怎麼動".....意思是說他不太會表演啦...
他說 "如果是隨著音樂需要而動, 通常不容易察覺, 但如果是違反音樂需要而動,
這樣的動作會比較明顯"
大家可以去 YouTube 看看幾位大提琴家的演奏,
比如說 Feuermann, Casals, Rostropovich, Bylsma, Perenyi, Fournier, Wispelwey,
張漢娜 (Han-Na Chang), Tsuyoshi Tsutsumi....
看看是否有誰的演奏 "moving against music".
- 留言者: Lotusgirl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6-10-29 04:28:21
長什麼都看不見。
我喜歡你對太完美的見解,我覺得完美好像是少了點人性。在
彌爾頓的<<失樂園>>裡,上帝就是因為「完美」被刻畫為一
個另人討厭的角色,且象徵權威、專制。反而是小沙旦,有慾
望,有情感,有缺陷。
- 留言者: Lotusgirl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6-11-02 03:17:2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