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10日 星期三

Selma Gokcen: 妥善調和的大提琴手 1


這是 Selma Gokcen 發表在 www.cello.org 的文章
本來在這全民英檢的時代, 大家直接去看看原文就好
但是日理萬機如歐巴桑者, 又會要求翻譯成中文
好吧, 就硬著頭皮端出我早已生鏽的中文
翻譯沒有經原作者過目, 文責自負

文章不短, 需要連載

也請大家一起來討論


***************************************************



 



妥善調和的大提琴手

The Well-Tempered Cellist
--Selma Gokcen



Temper (v.): 調和而達到特定的性質; 調整而使之均衡


靈動有如蝴蝶, 銳利一如蜂刺  --- 穆罕默德 阿里 

習奏樂器, 等於是開啟重重疑問的大門.
如果你有心拉好大提琴, 因而想看看這篇文章,
那麼你很可能在學琴或是敎琴的過程裡已經跟這些疑問纏鬥過了.
然而其中總是揮之不去的, 卻是毫無疑問......到底拉大提琴需要多少努力?
什麼是努力過度? 又何謂努力不夠?


一個人, 即使行遍世界, 親聆聖者教誨, 還是不一定能增長智慧.


在古代的中國和印度, 眾所周知, 學習樂器是解開心靈的鑰匙.
學習轉動這把鑰匙, 也等於是進入優雅的境地.
強迫, 抗爭, 苦苦奮鬥, 都沒有用; 而且愈是努力, 愈收不到效果.
下面是我常常和學生分享的故事...


一個小男孩, 長途跋涉過大半個日本, 找到一位偉大知名的劍術家的道場.
大師有感於小男孩不遠千里而來, 立刻接見他.


"你想跟我學什麼?" 大師問道.


"我想拜入你門下學劍, 成為世上最棒的劍術家." 這小男孩說,
"我需要學多久?"


"至少十年." 大師回答.


"十年很長..." 小男孩說, "如果我比其他人加倍用功呢?"


"二十年." 大師回答.


"二十年!! 那如果我日以繼夜持續不斷全力以赴練習呢?"


"三十年." 大師說.


小男孩困惑了,
"為什麼我愈想要努力練習, 反而要愈久呢?"


"問題很明顯," 大師說道,
"如果你一隻眼睛老是看著目的地, 那就只剩一隻眼睛可以找尋你的道路."




在眾多樂器演奏者當中, 大提琴手很難得, 也很幸運.
我們可以坐著擁抱自己的樂器,
演奏人聲音域的任何音符, 但又可以超出這個範圍,
我們也可以在低音聲部和旋律線條之間輕易變換角色.


我們是弦樂四重奏和樂團的基礎,
跟演奏其他樂器比較起來, 我們還算能夠優雅地坐著. 演奏大提琴, 並不太需要扭曲身體.


既然這樣, 到底又是哪裡出了問題, 造成演奏常常緊繃而扭曲,
反而是看似輕鬆順暢不費力而演奏卻堅實強勁的人那麼少?


這些問題, 直到我接觸亞歷山大技巧 (Alexander Technique), 才變得淺顯易解.


解答就是在亞歷山大技巧的基本原則裡面,
這技巧的創始人 F.M. Alexander 稱之為 "善用自我 (Use of the Self)".
有一位老師曾說過這種技巧是 "西方文化當中禪的心境".
親身學習並且練習亞歷山大技巧之後, 我也開始明瞭他的意思.
亞歷山大技巧和東方文化裡不走直線的途徑很類似, 也學著 "不做而做",
進而看清並且去除多餘的干擾.


基本的前提是, 我們不可能知道對的方式, 但是可以學習去認清錯的方式, 然後避免這些方式.
當然, 對於許多學音樂的人而言, 我們原本接受的教育是設定目標, 不斷重複練習,
直到有了具體的結果才算是學會了, 和亞歷山大技巧的確大相逕庭.


然而, 亞歷山大技巧在落實 "善用自我" 的原則的時候倒是十分明確.
有兩件事, 我在這裡先提出來, 兩者亦步亦趨, 相輔相成, 其實可以總括這一切,
合在一起也就打開了音樂演奏的道路, 是真正的調和----


在移動之中 (in movement)
在音樂之中 (in music)





  • 留言者: 日理萬雞的歐巴桑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7-10-12 14:51:36
有翻譯可看,很好很好!加5分.




  • 留言者: ein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7-11-17 09:56:36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fNAGm0bjL4&feature=related



有手機了嗎???

不然在裡面不能打給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