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
(Opposition)
適當相對的力量構成平衡,
這應該也是所有樂器演奏者很關心的機械原理.
通常我會讓學生從自己的身體開始了解......沒有樂器, 只是自己的身體:
頭部稍微往前往上, 和稍微往後而且也維持伸展的背部構成平衡;
臀部也是稍微往後, 使得膝蓋可以向前又向外張開. (譯註: 這是坐姿)
這種相對的位置讓力量自然運行, 不必多加費力,
而且, 更使得弓與絃自然相對, 左手也與指板自然相對.
許多書和文章裡都提到背部是力量的來源,
然而只有適當的頭頸背的相對關係, 才能使背部正常運作.
簡單地說, 身體各部位的相對關係恰如其分的時候, 才能發揮潛能而不扭曲.
這說來容易練習起來卻不簡單.
亞歷山大說生活老是讓我們往前傾又往下垂,
在日常生活當中持續練習向後擴展向上伸展, 已經是一大挑戰,
更別說在演奏 Dvorak 大提琴協奏曲當中, 還得注意這回事....
我常常幫助同學, 練習某些伸展的動作來具體認識相對的道理,
經過練習, 大家可以學會伸展手臂, 讓手臂盡量伸離背部, 同時背部保持穩定,
如此一來背部才能提供手指運動的力量, 而不是像常見的只是手臂用力,
手臂用力, 就會縮緊, 手指也就跟著縮緊了.
呼吸
(The Breath)
用力呼吸似乎是大提琴手的通病. (譯註: 我看憋氣恐怕是更嚴重...)
幾年前有 BBC 的聽眾在網路上留言, 問到為何大提琴家呼吸那麼大聲而沉重,
"不是抱怨, 但我真想知道, 為何其中一位大提琴家拉琴的時候一直那麼大聲吸氣吐氣...."
"你知道聽起來像在做什麼...... 難道拉大提琴非得這麼費力嗎?"
這, 當然看我們怎麼拉琴.
只要惡魔不走進來, 呼吸自然就會和諧.
誰是惡魔?
縮緊的脖子, 後仰又下沉的頭, 垮下來的脊椎, 或是緊縮的背.
基本的控制如果不受干擾, 呼吸就會自然, 身體也會自由.
實在不需要多費力氣吸氣呼氣, 呼吸本來就是身體的一部分.
誤認感覺
(Faulty Sensory Awareness)
讓我們喚醒身體裡沉睡的巨龍, 讓牠甦醒, 意識清明!
在學習新的動作的時候, 我們總會試著分辨出 "對" 的感覺, 好像 "感覺對了" 也就學會了.
儘管自己知道改變舊習慣是多麼不容易;
然而, 不管是老師示範過或是自己示範給學生看, 也知道該如何做,
一旦真的開始拉琴, 那些想要糾正的事情卻又很容易就溜走了.
舊的習性, 即使再不喜歡, 總是那麼熟悉, 又總是比剛學的動作頑固而揮之不去.
亞歷山大透過面對自己的舊習性.....也就是原本熟悉的感覺.......來去掉這些習性,
經由克制與導引, 他發現實際發生的事與感覺 (或是關於這件事的想法) 常常大有出入,
依賴原本的感覺, 很難幫助他學到新的動作.
新的動作本來就不是熟悉的動作, 因此學習新的動作也不會有 "熟悉的甚至對的感覺",
想要在新的動作裡找到這樣的感覺, 真是緣木求魚, 因此也就學不會.
我們得不再依賴舊感覺, 暫時封鎖舊感覺, 讓理智開放新的感覺進來, 也成為經驗.
誘人的女海妖就是坐在那塊舊感覺的岩石上對著我們歌唱.
樂器演奏者和自己演奏的聲音互相依傍而不可分,
而聲音往往連接到感覺, 感覺又可以連接到情感;
尤其一旦演奏成了 "表達感情", 如果運用得當, 演奏當然可以相得益彰,
運用不當的話就會成為惡性循環, 要脫離這種惡性循環真得費一番功夫,
甚至有時候連整個音樂表達過程的意義, 或到底聲音本身的意義何在, 又為何能夠溝通等等,
都要整個重新思量.
真的需要這麼樣重新開始, 當然令人震驚,
這也要看一個人是不是願意重新檢視多年練習累積下來的技巧和美學觀念.
如果這麼做最終確實能發現真正屬於自己的聲音, 的確有些人願意重新再來.
但即使如此, 也有些人不願意重新再來, 因為他們感到這漫漫長路太過辛苦.
- 留言者: justin5902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7-10-12 19:46:12
這句真讚
或許舊感覺就是這麼難以讓人擺脫吧
ps.蔡老我們星期二還有約會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