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5日 星期日

Selma Gokcen: 妥善調和的大提琴手14


Part V: 靜靜呼吸
(The Silent Breath)

 
"當大家開始抱著 "去除學習" 而不是 "學習" 的觀念, 就是我們所需的心態了."
--F.M. Alexander



現代大提琴家的表演當中, 吵雜的呼吸聲很容易引人注意.
大提琴手為了呈現最好的演出而努力呼吸,
然而不論是在錄音裡面或是在音樂廳, 都讓聽者分心.
在小一點的音樂廳裡, 甚至坐最後一排都聽得到.
不管是上弓時猛然銳利地吸氣或是喘氣, 還是從頭至尾持續喘息,
演奏大提琴需要如此粗重的呼吸嗎?


最近在上網的時候,
無意間看到一位廣播節目的聽者對於大提琴手的呼吸有非常逗趣的評論:
"我總是聽到大提琴手的呼吸很大聲, 在錄音裡面也是這樣!
我猜想這是不是因為要一直抵著大提琴往前傾來運弓造成的徵狀..."
聽者都比我們更注意到這件事了, 我們自己卻老是忽略這種習慣.
Alexander 說這是很明顯的缺陷, 從學生到職業大提琴手都有.


動詞 "呼吸"(to breathe) 和 "啟示, 激發, 鼓舞, 吸入, 使感動, 賦予靈感"(to inspire)
來自相同的拉丁字根 inspirare.


"To inspire" 多方面的意思, 都與引入攸關生命的力量或情緒有關:
1. 藉由神聖的影響來感染, 引導, 喚醒.
2. 注入正面有活力的情緒:
    hymns that inspire the congregation; an artist who was inspired by
    Impressionism.
3. 激發行動; 引發動機: a sales force that was inspired by the prospect of
    a bonus.
4. 影響, 觸碰到內心: The falling leaves inspired her with sadness.
5. 引導前行, 喚起, 誘出 (感覺): a teacher who inspired admiration and respect.
6. 成為事物的來源或起因, 由影響而促使發生.


良善的呼吸也就是充滿了呼吸, to be inspired, 這一點兒也不誇張.
和其他哺乳動物一樣, 呼吸帶我們進入並且離開生命.
在生與死之間, 我們的健康狀況, 能量的付出, 以及生命力,
絕大部分取決於呼吸機制的效率......好吧, 食物, 飲水, 運動, 醫療也有關啦...
為了生理與心理健全, 沒有比適當地吸入空氣, 運用空氣, 吐出空氣更迫切的需要了.
即使演奏大提琴, 還是如此, 演奏的能量仰賴有效呼吸.


問題是: 如何呼吸同時動作而不會扭曲?
我們得抵抗往下的重力, 我們該如何根據 Alexander 所說,
利用機械動作上的優勢, 藉由重力而能夠 "向上" 拉琴?
是不是有任何 "正確姿勢和位置" 的觀念可以比得上我們經由移動重量與自由呼吸,
維持時時刻刻變化的動態平衡?


動態平衡的道理不難, 練習起來很難,
因為它和我們的習慣相牴觸






從事呼吸
("Taking" a breath)


有人要你 "呼吸" 的時候, 你馬上想到什麼?
大致上看來, 這是自動化的過程, 一連串 "無意識" 的呼吸準備動作然後盡其所能吸入空氣;
或者, 如果你深入練習過呼吸, 練成一套吸氣與呼氣的方式;
無論是自動化或是練習過, 其實就是把氣弄進身體再弄出來.
你做這件事也許會提起胸膛, 或是推展下背部, 或是提小腹, 或是頭和脖子會往前拉....
動作變化很多, 可是長期下來通常有害.


你可能從來沒想過, 呼吸是全身的事, 包括身體所有各部份之間相互牽連的關係,
也包括注意力 (attention).
你也可能不會想到在空氣進入身體之前先停下來, 等存在身體裡的氣都呼出去.


亞歷山大技巧採取極為不同的途徑來呼吸.
在亞歷山大基本的道理當中, 使用影響作用 (Use affects Functioning),
意思是說我們使用身體的方式會改變呼吸機制的作用.
Alexander 本人沒有教導呼吸的練習,
他認為敎呼吸的動作會使練習的人只有追尋心裡特定的結果而忽略本身存在的種種情況,
這反而有害.


"深層呼吸的練習動作會導致既存的肌肉不協調更加嚴重." 註1


假設只是保持胸腔的肋骨穩定,
如果四周的肌肉 (甚至包括腿部腳部, 特別是屁股!) 已經會繃緊,
練習呼吸的動作只會繼續培養類似的情況, 加強緊張狀態.
練習呼吸變成是需要更大的能量把空氣擠出來和拖進肺部,
用更大的能量來克服既有的緊張與限制.


註1. Why Deep Breathing and Physical Culture Exercises Do More Harm
       than Good,
       July 1908, from Articles and Lectures.
       F. Matthias Alexander. Mouritz: London, 1995. p.7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