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9日 星期四

Selma Gokcen: 妥善調和的大提琴手15


讓胸腔與肋骨自由
(Freedom of the thorax and ribs)

 
呼吸的機制牽涉到好幾組肌肉,
當然, 也牽涉到胸腔裡面那一對大大圓圓又突出的肺.
很薄的上皮細胞構成膜, 隔開胸腔內面和肺的外部,
胸腔最下面則是橫隔膜 (Diaphragm).


吸氣的時候, 胸腔壁的肌肉收縮, 讓肋骨擴張, 同時稍微向上向外提升,
這時候橫隔膜則往下, 與下腹部肌肉一起, 擴大胸腔.
由於之前呼氣, 使得肺裡面氣壓降低, 幾乎形成真空, 空氣於是進入肺部.
擴張的肋骨和延展的背部讓肺變大, 充滿吸入的空氣.
呼氣的時候, 吸氣時作用的肌肉放鬆, 使空氣流出肺部,
吸與呼如此不斷循環.


這麼重要的循環,
卻因為現在的大提琴手常常竭盡上半身的力氣把身體往下拉近大提琴, 打了折扣.
以我的經驗來說, 再教育呼吸, 要從沒有碰到琴的時候開始做起....
前提是....如果先前的壞習慣真的可以完全去除 (unlearned)!!
大提琴抵著胸部, 這種刺激很容易引發不健康的呼吸,
實在很難讓人拋棄既有的習慣.


下面是呼吸器官的圖示:


圖1. 肺的縱切面

























圖2. 肺泡.
左右兩邊的肺並不是一般大, 左邊的肺由於心臟佔據了部分空間而比較小.




























圖3. 肺與肋骨. 肋骨保護肺與胸腔, 肋骨與它相連的肌肉 (intercostals)
      在正常呼吸的時候收縮擴張.
      看看肺在胸腔裡的位置, 多麼靠著上面! 它甚至還高過最上面的肋骨.

























圖4, 圖5. 呼吸的循環. 特別要注意胸腔在吸氣的時候並沒有 "提起來",
吐氣縮小的時候也沒有 "掉下去", 而是整個胸腔擴大縮小, 加上背部變寬變窄.









































 




 
Alexander 把呼吸描述為背部的活動.
需要去除 (unlearn) 的, 是阻擋空氣自由流動的種種緊張.
一旦 "基本的控制" (the Primary Control) 不受到干擾,
(譯註: the Primary Control 是頭頸背的關係, 請參考 Selma Gokcen: 妥善調和的大提琴手 2)
脖子與下顎鬆動, 頭部從脊椎釋放出來, 使脊椎可以伸展, 背部可以擴展,
骨盆和臀部鬆開而與延伸的脊椎之間適當連接,
呼吸就能夠自由流動, 充分提供能量.






Alexander, 自由的脖子


讓我們再多看一點 Alexander 談論呼吸的細節.
在他的早年, 他以 "矯正呼吸" 聞名,
他從改善演員呼吸與演說的缺陷開始獲得名聲,
其中最明顯的缺陷就是開口說話之前猛然吸氣,
這樣子吸氣, 整個戲院都聽得到, 就如同大提琴手吸氣的聲音傳遍音樂廳.


到底這種吸氣是怎麼回事? 怎麼來的?


這是由於身體原本應該放鬆開放的部分縮緊了,
空氣因而不是自然流動, 而是要另外再迫使空氣進入肺部.
當 Alexander 同時也試著解決他自己這方面的問題,
他發現這些問題是從脖子開始的.


當他開始觀察自己, 注意到在準備講話的時候有三種習慣--
頭部往後往下拉,  壓迫喉嚨, 猛然吸氣.
他問自己.....哪一樣是原因哪一樣是結果?
透過與患者不斷試驗, 他認為由於脖子緊張, 使頭部往後拉,
導致他呼吸與喉嚨的問題.


在所有的弦樂器演奏者當中, 特別是跟小提琴手比起來,
大提琴手應該是坐得最輕鬆的了.
可是我們卻硬是扭彎頭和脖子, 不是往前就是往後,
空氣的通道就這樣縮小了.
結果整個胸部變得不是緊張就是垮掉.


因此, 擾亂呼吸的禍首, 就是脖子緊張.
你不妨縮緊脖子, 馬上就可以清清楚楚感覺到後果:
根本不可能輕鬆地呼吸, 愈是緊張, 呼吸阻礙愈大,
身體其他部分因而得加倍工作, 來克服頭部拉近脊椎造成胸部和肋骨額外的負擔.


脖子為什麼會緊張?
這不只是口頭上問問而已,
其實脖子很敏感, 充滿了能夠反應恐懼的神經和肌肉.
當我們害怕的時候, 會有如反射動作一般縮緊脖子屏住呼吸,
這叫做 "驚愕反射" (startle reflex), 我們真的就是抓住自己.


另外一個普遍存在的觀念就是更努力 (用力) 就會做得更好.
西方音樂學院訓練出來的學生, 那種決心和演奏的強度真會令人害怕.
想要成功的動機和信念, 造成無比的緊張,
這讓我想到一位有名的亞歷山大技巧的老師說過的話:
有意圖而有緊張 (our intentions produce our tensions).


不良的習慣也許在我們拿起不熟悉的樂器學著要演奏的時候就已經產生了,
或者, 我們只不過模仿老師比較不是那麼正面的習慣.
又或許, 當我們身體成長, 樂器沒有跟著調整過,
再不然就是當曲目愈來愈困難, 我們不知不覺愈緊張.


理由可以有千百種,
但是理由的背後是我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 自己如何干擾了自己.
我們沒有注意到造成緊張的種種習慣, 付出的代價就是呼吸效率降低.
學著放鬆 (let go) 脖子, 也是長久持續學著放手的過程,
放開 "應該" 要做什麼, 放開 "必須" 要做什麼, 放開 "想要" 做什麼....
練習一次又一次呼吸, 這過程本身就足以成為最大的回饋.






  • 留言者: 威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9-03-21 00:14:14
呼吸是背部的運動,



這句話說真的真好。




  • 留言者: goldenretriever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9-03-24 15:41:26
hi 老師:

很喜歡讀你的文章,雖然有時都要消化許久才會有些許心得,不過我很享受這種過程的‧‧。

對我而言,練琴時,最大的障礙不是在曲子或技巧的突破,而是我身體動作的不協調~。

不幸的是,通常都是在練完琴,肩頸、大拇指一陣酸痛後才會驚覺,還好身體復原算快,對於練琴目前不致

有太大阻礙,但我知道,這其實是在耗損自己,因為身體機能會慢慢老化的。雖然清楚自己的缺失,可是越

是想改就越改不了,也就是越提醒動作越變得畸形,也跟自己的老師討論過,但總還會遇上相同的問題,這

是讓我非常困擾的‧‧‧。謝謝老師聽我碎碎念。

  • 讓我們直觀一點...既然身體動作不協調是障礙,
    那麼下一次練琴, 別注意音準弓法等等, 注意身體就好
    尤其注意身體是如何做每一個動作, 每個動作引起什麼反應

    讀自己不容易, 這要由生活做起
    比如說, 你知道自己今天從睜開眼睛到再度上床睡著之間, 身體的每個動作嗎?
    如果在生活中沒有練習觀察自己並且控制自己, 那麼到練琴的時候也就很難做這件事,
    因為練琴 (拉琴) 可能只佔生活的小部分時間
    花大部分時間養成的習慣, 在拉琴的小部分時間之內, 很難去除
    既然生活的大部分時間沒有時時觀察自己, 換句話說也就是大部分時候都 "心不在焉",
    到了拉琴的時候也就很難把心放到自己身上, 於是 "無法控制", 不該發生的事一再發生

    所以, 拉琴不等於練琴, 練琴不必真的拉琴
    如果在生活中養成隨時觀察自己控制自己的習慣....
    例如開門寫字走路等等基本的動作都能控制到不會 "畸形",
    (啊日常生活其實有很多動作相當畸形, 哈哈哈)
    那麼這樣的習慣就可以帶到拉琴當中, 也才有機會在拉琴之中改變自己的動作

    生活和拉琴, 使用的是同一個身體, 而身體動作的道理是一致的
    因此不能置拉琴於生活之外

    至於動作如何健康不畸形, 敝網誌內討論了不少, 請爬文,
    也非常歡迎再一起繼續不斷討論!!
  • 版主 於 March 26, 2009 11:49 PM 回覆


  • 留言者: goldenretriever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9-03-26 10:21:08
hi 老師:

又是我‧‧

昨天練琴時有特別注意身體的每一個動作,成效不錯喔!!拇指不用力,肩頸也沒緊繃,雖然這段時間應該

只有20分鐘,不過我已經很滿意了,那表示我還是有改善的能力的,今天再試試。

我想拉琴讓我這麼緊張是不是因為太在乎許多事了(音準、曲子的呈現、弓有無確實貼弦‧‧等之類的)造

成自己的身體愈來愈放不開、愈來愈緊縮??!!

過幾天再給老師戰況報告

  • 哈哈~不難吧!
    而且感覺應該不錯吧, 恭喜進入了 "良性循環"

    >我想拉琴讓我這麼緊張是不是因為太在乎許多事了....
    是的, 而這些都是從生活當中而來,
    比如說, 在意做事的結果而不是方式和過程;
    尤其在台灣從小到大讀書考試, 幾乎只在意成績而不是如何從生活中讀書
    弄得考試成績高的人卻往往不會生活, 在生活中不知所措之餘只好再往書裡鑽...
    (沒錯, 成績愈高的人愈有可能鑽牛角尖~)

    所以, 練習讓意識能夠關照的層面廣一些
    比如說拉琴的時候能同時注意到自己的心念, 動作, 然後才是聲音
    聲音是結果, 不是原因, 追索聲音的問題, 不是研究聲音好不好聽,
    而是聲音的來源有何問題
    清理好來源, 聲音會自然湧現

    我們的心念和意識能夠像太陽那樣普照生活當中裡裡外外的事嗎?
    還是像路燈, 只能照到某個範圍?
    如你所說, 只看音準運弓曲子等等, 就是像路燈, 大部分的世界都還沒有照亮
  • 版主 於 March 26, 2009 11:51 PM 回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