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9日 星期六

快樂島


這段討論是從不少人 "看到樂譜不由得慎重, 甚至緊張" 談起的


******************************************************


iastist: 其實, 這禮拜剛好有學生也提到這件事
"練習關於樂譜這回事該如何放鬆"


G: 哈哈,真有這種題目喔? (笑)
還是 "關於練習樂譜這回事該如何放鬆" 的誤植?


iastist: 今天學生還半開玩笑抱怨, 樂譜上怎麼沒寫要如何換把位
讓她一看到同一條弦上八度的 shift 就頭大


G: 問得好啊
要看下一個或下一堆音落在哪吧? (我是這樣看的)


iastist: 哈哈, 不是誤植
很多人練琴, 不是被樂譜欺騙或誤導, 就是被綁住,
再不然, 就是完全弄不懂樂譜到底如何連到演奏
昨天看到一位學生的鋼琴譜上
她正在練習的樂譜上, 她的老師在標題旁邊寫了一個 "厚" 字


G: "樂譜如何連到演奏" 的問題,我覺得是心跟手的相連有沒有通暢


iastist: 我問她老師寫那個字到底是甚麼意思, 她也很困惑
呵呵....當你看到樂譜上 (例如, Dvorak Humoresque)
從 b 到 b1 的 shift.....你怎麼知道要做甚麼?


G: "厚" 的意思是用念的那個發語詞 "厚!" 嗎? 哈哈…


iastist: 哈哈....她說, 老師說聲音要厚....
我就問她, 甚麼是厚的聲音, 她傻了
我問她, 老師沒有解釋嗎? 她回想了一下, 很迷惘
我再問她, 為什麼這首作品要有厚的聲音...她簡直無言了
然後我又問, 從頭到尾都要厚嗎?....這下她真的完全無助了
我只是覺得, 在樂譜上寫個 "厚" 字, 學生就會彈了嗎?
這就像在門上貼 "招財進寶", 就會有錢了...


G: 不曉得是哪一曲,需要 "厚" ,不厚會變得怎樣嗎?
說不定是發語詞那個 "厚~" 而已啦XD


iastist: 哈哈, 阿災, 不厚又如何
我猜老師也許要學生注意觸鍵....可是又不教學生觸鍵


G: 該要厚的,就寫好好的存在那裡了,要做到不厚還不容易呢


iastist: 說得好
問題是, 學生跟我說, 她的老師說彈得厚很重要


G: 我也好疑惑喔


iastist: 這算是鬼打牆嗎?
於是我教了學生下次上課要如何如何問老師 "厚" 是怎麼回事


G: 那你教了她怎麼問呢?


iastist: 呵呵.... i 氏必殺技
厚, 是指泛音的濃淡和形態, 還是重量(沉重?), 還是力度(猛烈?), 還是和聲的結構
這幾件事, 彈琴的時候又分別如何透過身體來做


G: 該不會要像佛印那樣,心中有佛,觀萬物皆是佛,心中有厚,彈琴都要厚吧


iastist: 我也是這樣說....心裡想著要厚, 就能厚了喔?


G: 嘿呀,老師都不講清楚 "她覺得" 應該是什麼,乍看起來也是必殺技


iastist: 所以啊....該問的時候學生就要問
不然上課哪有這麼好混的
這位學生居然還幫老師找台階下
"也許老師天生就能彈得厚, 不是問題, 所以也沒有交代如何彈得厚"


G: 學生震懾於老師的威嚴,默默稱是,但心裡充滿疑惑,不敢求甚解


iastist: 哈哈....
回到 "關於樂譜與放鬆"
我常跟學生 "抱怨" 的第一件事,
就是樂譜總是把每個音符印得一樣大, 而且一般黑
於是大家都彈得每個音符一樣大, 一般黑
然後, 樂譜是 "二度空間"
於是大家也跟著彈得一片平坦


G: 這很妙啊,觀感竟被二維空間限定住了
我們在看畫時卻往往能在腦海裡將它立體化, 聲音卻沒辦法


iastist: 沒錯
所以, 看譜和發聲, 比起看畫與畫畫, 阻礙似乎多一點
唱歌和演奏樂器, 又有些不同
你剛剛說得很好, 是心與手(樂器)相通的問題
可是這問題很大, 大家其實也不太知道如何弄通
於是很多人寫練習曲, 或是練習許多練習曲
練習曲算是為了弄通 心與手/樂器 不得不的辦法
老實說, 往往不是很恰當的辦法


G: 德步西有一首曲子叫快樂島, 是根據 Watteau 的一幅畫




























看怎麼彈,把德步西的快樂島給立體化
心跟手之間,很難連起來啊
有時候是心想很多但手做不到,有時候是根本沒用到腦就瞎彈









iastist: 除了練習曲, 也有人寫書, 或是有 master class, 還有一堆人教動作等等...
可是, 對我而言, 秘訣很簡單 (雖然做起來並不一定容易)
那就是 "自覺", 心的自覺, 身體的自覺


G: 練習曲的話,以鋼琴來看, Czerny 跟 Chopin 寫的,就很不一樣了
自覺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呢(我承認我沒做到)


iastist: 呵呵....如果有自覺, 何需練習曲


G: 練習曲用得好 (至少不是只寫個 "厚" ),說不定能喚醒自覺


iastist: Czerny 與 Chopin 的練習曲
分別是兩位對於鋼琴演奏的某些自覺, 或者應該說是自覺的投射 (影子或倒影)
對我而言, 追逐影子或倒影, 常常更忙更累
其實, 不只是練習曲, 空弦拉得好, 就足以喚醒自覺了


G: 哎呀,樂譜與放鬆,究竟指的哪回事呢?


iastist: 呵呵.....樂譜是投射, 放鬆是自覺, 如此而已


G: 就像追女生一樣,
有人覺得要送上大把鮮花、大堆貴重禮物來贏得芳心,
但有人比較厲害的,一旦抓住對方的心,就不用那些外在的東西來堆砌
(這比喻好像歪了)


iastist: Horowitz 彈得真好! Watteau 的畫也很好! Debussy 作品寫得也很好!
三種投射, 相通的自覺
所以, Horowitz, Debussy, Watteau, 有自覺則相通
對我而言, 這當中並沒有繪畫音樂作品與演奏之間 "詮釋" 的問題


G: 貴在"相通"二字啊~
從 Debussy 到 Horowitz,我能理解
單獨看 Watterau 的畫,我也能理解
但我還是很努力嘗試把 Watteau 和 Debussy 之間作相通的連結
(展覽會之畫的例子是相對容易的)


iastist: 展覽會之畫, 應該是直接得多了
可是, 我們需要多了解 Debussy, 才會比較能夠了解他如何連結 Watteau
至於多了解 Debussy, 其實也是來自於我們的自覺
Debussy 看 Watteau 的投射(畫), 心裡也會有投射(曲子)
兩者投射很可能乍看之下很不相通
但以這個例子, Debussy 很可能只是在投射 Watteau 調色的動作與筆觸吧


G: 有此一說: Debussy 也是藉 Watteau 的畫,投射自己創作當時的心境
"Debussy 很可能只是在投射 Watteau 調色的動作與筆觸罷了"--@@a
….投射、自覺、執著…..


iastist: 畫有很多重的 "震動", 樂譜也是
我喜歡看看字與畫, 也看看樂譜
但我倒不會認為畫是對的, 或樂譜是對的
我有自己的投射....當然, 這投射是自覺, 不是 ego
哈哈....不然, 你聽 Horowitz 彈這首作品
再看看 Watteau 畫上用筆調和顏色的樣子
你不覺得 Debussy 描寫 "調色" 寫得很好嗎? 簡直栩栩如生了~

對我而言, “業” 的樂趣是 "解放", 不是 "束縛"
正如透過樂譜認識作品與作者, 是通往音樂的解放之路
這也是昨天本來要談 "不定音準" 的道理
音準, 是解放, 不是束縛


G: “ego”…..
以印象主義重視色彩來解釋是通的
而 Debussy 也有把 Watteau  <航向西賽爾島> 畫裡等待啟航的動態感表現出來
(不過有些東西想了十幾年仍是沒想出來啊…)


iastist: 呵呵....你讀書比我多, 我也沒有打算要 "學術正確"
這只是我的直覺, 我的直覺, 也只是 "歷史總和" 的一部分
量子力學說得很好, 歷史, 是多重而且同時存在的
所以, 對我而言, 並沒有 "Debussy 到底是在做甚麼" 的問題


G: 看詞彙, 業障的 ”障” 字、音準的 ”準” 字,
不曉得是刻意的或剛好的,就在 "業" 跟 "音" 的上頭加諸了束縛


iastist: 哈哈.....水喔!
的確是這樣, 佛經和樂譜都有這樣的 "束縛"
這是文字與符號的限制
所以, 我不是以 "字義, 語意, 道理" 來看佛經與樂譜啦


G: 也不是書讀多寡的問題啦,其實是我以前曾跟你提過的,
孔子說 (雖然我不是太喜歡他老人家啦) 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
這三者層次不同,我沒辦法生而知,但有困惑啊,也只好選擇後兩者的方式


iastist: 呵呵.....都好啦, 我漸漸連 "知" 都不太在乎了




請參考
2007 0408 "亢龍有悔"
2010 0221 "馬蹄達達"
2010 1026 "深層的感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