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4日 星期二

規律的漸弱


目前大多數人都使用現代弓 (Tourte bow)


現代弓, 從弧形, 重量分配, 到性質與能力, 都 "一反" 之前形形色色的弓
現代弓拉出能量集中的聲音, 線條綿延
但是現代弓兩端輕重軟硬變化較大,
如果沒有善用槓桿作用, 運弓常常輕重分明,
弓根到弓尖一弓之間便老是出現 "規律的漸弱"


由於運弓失衡, 這種規律的漸弱, 早已經超越音樂作品結構本身的聲音變化,
只要運到上半弓, 要不是變虛弱, 後繼無力, 不然就是敷衍帶過,
運到上半弓, 只為了要拉回下半弓.....
音樂的表情與共震, 全都變成下半弓與上半弓而已,
無論演奏者對於聲音有何想像, 都控制不了
這樣的上半弓症候群, 讓我們 (至少, 我自己每次看到聽到) 感到很無力


現代弓的弧形, 兩端翹起, 弓根比較重, 運弓到這裡手也靠近身體, 比較容易施放重量,
但是現代弓有一半的重量佔據了弓身幾乎三分之二的長度,
也就是說, 運弓離開弓根, 過了弓的重心 (重量平衡點), 便需要更有效的槓桿作用,
不然, 那麼長的弓身, 又輕又是翹起來的弧形, 如何施加重量呢?


是啦, 用力壓........




要求 "直" 的運弓, 似乎會喪失人體結構當中傳送槓桿作用的自然轉動
不強求直的運弓, 利用身體關節來轉動或是形成新的支點,
於是, 即使是現代弓, 運弓轉折也不會受弓身形態限制,
不論運到弓身何處, 能夠的的確確傳達各種大小方向的重量, 而不只是反映出弓本身的形態
好比拉動重物, 不一定需要雄壯有力的體形,
相對瘦小的身體, 照樣能引重力而引重物


支點離施力點愈遠, 便能移動愈重
上半弓離支點 (弓觸弦的地方) 既然漸行漸遠, 施力點最好也更遠, 遠到下半身並不為過
從下半身延伸到手指與弓的 "螺旋", 有如琴頭的漩渦之美, 流動不絕




( 請參考 2008 0111 "斷劍" ; 2008 1203 "弓尖" ; 2010 0420 "伸展與轉動"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