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6日 星期四

依附


大家愛聽蕭邦愛彈蕭邦, 弄出很多意義, 都很棒
但我老覺得蕭邦其實不那麼蕭邦....


************************************************************************


iastist: 想把蕭邦彈得很蕭邦, 就遠離蕭邦了









G: 沒錯!
那麼,這句話不曉得可否用在其他作曲家的身上?


iastist: 我想, 也是通用的
作曲家與作品, 其實都是無常


G: 嗯?  "無常" ?


iastist: 也就是, 那些 "性質", 其實來自於更深的本質
那本質.....例如佛家說是 "法"
依附在有形的, 是 "有為法"
然而,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G: "依附",本來就是不穩定的啊


iastist: 也就是說, 這種 "本質",
不是緊抓住某個有形的道理或方式或步驟或感覺, 可以觀照得到的
是啊, 依附, 造成困擾
所以, 不管從任何途徑, 想抓住蕭邦的精隨, 是依附, 會困擾, 甚至鑽牛角尖


G: 從有為法出發,讓人想到很多啊,不只是蕭邦而已,也不只是音樂而已


iastist: 也就是說, 蕭邦, 巴哈, 呈現出的 "相",
不是要讓我們去攀附, 而 (或許可以說) 是穿透過去
是啊.....當然不只是音樂 (哎呀只是講講音樂或音樂作品, 不夠啦, 哈哈)


G: 如果把依附當作只是過程的一部分呢?


iastist: 是過程的一部分....但是, 要一直依附下去嗎?
換個方式來說, 也就是 "自在出入"
能入, 也能出; 入而不能出, 就綁住了


G: 或許會耽溺於依附,或許會破滅不知所終


iastist: 就像有人會說, 不需要投入宗教, 音樂就是他的信仰....那也是依附
然而, 依附, 或是不知所終, 都沒甚麼不好, 人就是會做這些事


G: 自在出入,是一種追求的境界吧?
比如,古往今來有多少人彈過這首 Ballade,
但有幾個能像 Richter 這樣 (ex.9'25"-9'34")


iastist: 就是練習, 練習, 練習.......但同時也坦然接受自己的樣子,
不必像 Richter


G: 並不是說彈得像 Richter,
而是,讀到 (樂譜上的) 語義


iastist: 是.....然後, 在彈奏的時候, 放走那語義


G: 所言甚是!


iastist: 彈奏本來就不是為了有沒有彈出那語義....
不然會跟那練習悲愴的同學一般痛苦
文章本天成, Richter 也不是每次彈琴都可以 "自在出入",
是我們一聽再聽他這些錄音, 也許誤以為他常常可以這樣


G: 殘念的是, "let go the meaning" 是很渾然天成的東西


iastist: 哈哈, 是啊
所以說 "學而不得"
想要 "得", 就會依附了, 然後拉琴彈琴會痛苦
好比生活裡, 一開始使用手機, 就依附了手機, 放不下手機


G: 這些錄音,或許就像明星現身時一律妝容完美,
但一定會有卸了妝素顏的時候


iastist: 哈哈......這應該就是為什麼 Richter 也會說出 "我不喜歡我自己" 吧




(請參考 2012 0719 "悲愴與小Bab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