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7日 星期三

性情


音樂真的可以陶冶性情嗎?


也許是, 也許不是
音樂與性情會直接連在一起,
或許要怪貝多芬 ("樂聖" 也算是感情用事的稱號啦)
在貝多芬之前, 其實大致上音樂作品或演奏不一定和 "性情" 直接相關,
我們也很難從作品裡看出作曲者的性情
巴哈的時代, 平均壽命大約三十來歲,
他十歲就成了孤兒, 一輩子作曲的同時, 也一直經歷家人的死


但他有多少作品讓我們感受到死? 尤其是器樂作品
難怪, 每次講到巴哈性格接近桀敖不馴, 還在街上打架,
總有人非常驚訝



貝多芬攪亂一池春水, 不斷把性情與經歷放進作品,
作品固然生色, 但也從此受限


到現在, 除了少數人堅守古典音樂演奏的基礎,
大家幾乎都 "用感情" 來演奏
演奏不能沒有感情, 聽音樂也要聽出感情
所以, 巴哈的作品變難了
演奏巴哈的作品當然可以具有感情,
可是大概都是演奏者的感情,
跟巴哈沒甚麼關係



我傾向認為音樂的確與性情的修養有關
但修養性情, 倒不一定是 "用感情" 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