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5日 星期二

都是因為不能試拉


科學昌盛的時代, 儀器數據涵蓋層面很廣, 也算實用,

可是, 對我而言, 最靈敏最值得信賴的儀器 (Instrument), 仍然是人體.


上百年以前如何挑選或是試用琴弓, 我不知道.

現在提到弓的性能, 似乎言必稱密度質量傳導震動的速率等等,

有儀器測量列出數據等級, 還有圓柱體與八角柱體等等的力學阻抗研究,

關於弓, 的確多了許多參考資料.


我挑選弓一律不用儀器, 也不看製作工藝, 不管形狀顏色, 當然也不在乎配件.

老一輩的人挑弓, 常常沿著弓上上下下輕敲感覺弓的反應, 我也這麼做.

除此之外, 我大略會做兩件事.


首先是在弓根持弓使弓與地面垂直, 感覺弓尖的重量是否傳達到手上,

然後慢慢讓弓尖下墜至弓與地面平行, 下墜過程當中弓傳到手上的重量

會從弓尖到弓根遞增, 如果重量持續明顯遞增, 弓的重量分配基本上算是恰當而且通暢,

如果弓尖緩慢下墜當中在某個角度 "失重"...感覺不到重量...

應該就是弓在那裏失去了應有的重量(或力道),

或許是削得太細, 或許是弧度彈性過與不及, 或許是材料本身性質使然

 重量分配失衡, 持弓運弓槓桿作用就有斷點, 直白地說, 拿著弓覺得 "不稱手",

有人形容說手腕會扭傷, 運起弓來呢好像是運著兩節或更多節車廂,

不僅要費心費力走直線, 轉彎更是不便.


第二件事是雙手分持弓的兩端, 從任一端運氣通過弓.

氣在弓中流動可以充分顯現弓傳導震動的形態,

包括氣流快慢, 在何處有如大河何處好似小溪或是震動管道寬窄的變化,

透過氣的流動都能察覺. 比起儀器, 是活生生的感受.


其實身體無時不在檢測, 身體之妙, 如一位朋友說的 "比機器更準確", 只是沒有量化.

持弓運弓善用身體, 與持筷持筆倒水開門並無二致. 捨身體而求儀器, 或許捨近求遠了,

可是, 如果沒有練習善用身體, 人之常情不免要求求儀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