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9日 星期五

跨弦1


感官有許多陷阱, 在生活中有便利也有麻煩,
所見所聞, 不一定都憑理性思考就足以判斷解釋

 
"現象" 往往呈現出感官與思考的侷限
在演奏提琴諸多現象當中, 例如跨弦就很容易為感官所迷


就演奏而言跨弦似乎不是很恰當的詞彙,
可是既然大家已經如此稱呼了許久, 就將就著繼續用吧


"跨弦" (String Crossing) 一般是指運弓時從某一弦移到另一弦,
或也可包括同時演奏兩條弦與多條弦
對我而言, 稱呼為跨弦不恰當, 是因為其實即使只在同一條弦上演奏也有 "跨",
而且反而是在弓轉向他弦的時候常常不必 "跨"


試著在某一弦上開始演奏一長弓下弓的時候, 右腳略為向右撐, 然後左腳向左 "跨",
這樣的一弓, 與下半身截然不動, 有何不同呢?
這樣的一弓, 弓沒有 "跨弦", 可是只要試過, 便會發現從弓根 "跨" 到弓尖似乎只在彈指之間
如果再稍微細分, 更會發現一弓裡面無時不能 "跨", 運一長弓絕不只是一條平均的直線,
而是包含許多遠近伸縮


"跨弦" 的時候, 其實比較像 "轉",
把弓放到琴橋上, 然後改變角度讓弓從第一條弦到第四條弦上來回幾次,
弓毛保持覆蓋住橋而不偏離, 就很容易發現在這其中弓並沒有 "跨",
我們演奏的時候會 "跨弦", 是因為意念之中只有四條分離的弦
於是出現 "跨" 的動作


因此, 跨弦而不 "跨", 是從意念練習起,
好比感官與工具測量得到地球宇宙時間空間的現象而形成了世界觀與人生觀
人既然容易為現象所迷, 不妨也反過來拿現象來作弄一下意念.....


跨弦是練習空弦運弓很重要的一環, 也有無限樂趣
我和同學練習空弦運弓, 實在很希望能一起花個一年半載來研究進而享受跨弦




剛開始練習跨弦, 不妨先練習單一空弦運弓的時候改變弓的角度,
好像弓就放在琴橋上, 在每一條弦之間, 真的有極大的轉圜空間可以探索
接著比如說在第一條弦上運弓, 同時慢慢 "轉動上手臂", 收回手肘, 使手肘下沉改變弓的角度,
漸漸的弓會接近第二條弦, 然後開始接觸第二條弦,
然後弓在第二條弦上愈來愈重而在第一條弦上愈來愈輕, 然後弓完全離開第一條弦,
就好像是在琴橋上運弓一般


這樣的連弓跨弦練習會發出如下圖圓圈1的聲音,
從弓在第一條弦上改變角度, 到同時接觸雙弦期間的重量變化, 再到第二條弦,
都有相當多層次的聲音, 絕不是只如圖1的音符是三種聲音,
(不要被樂譜騙了, 哈哈哈)


可以用下弓接上弓來回練習這樣的跨弦,
例如以下弓從第一條弦跨到第二條弦之後再以上弓從第二條弦回到第一條弦,
(反過來從 II 到 I 再從 I 回到 II 亦可....)
並且分別練習只使用靠近弓根, 少許的中弓, 與靠近弓尖,
身體伸展的幅度各不相同, 好像在大大小小的球上面運弓, 畫各式各樣的弧


充分練習過 "一道彩虹" (年輕人說的....),
接著可以練習 "一道波浪"
如下圖2, 同一弓從 I 到 II 再回到 I, 或是反過來從 II 到 I 再到 II,
分別以全弓, 靠近弓根, 中弓, 靠近弓尖來練習
這樣的波浪, 好比廣大海洋當中, 表面上起伏並不劇烈也不明顯, 可是又深又長


練習過兩條弦的波浪, 再練習三條弦和四條弦的波浪,
如下圖3,4 (中間出現的雙音已在樂譜上省略)


"一道彩虹" 和 "一道波浪" 的運弓, 手肘像老鷹展開翅膀,
手腕只是扶著弓, 不需要特別起伏, 否則弓會 "翻滾", 失去控制
在這之後便開始練習兩道波浪, 三道波浪.....
從兩條弦開始, 手肘來回擺動的幅度最小, 同時帶動手腕開始有點起伏
運弓則一開始好像在拉雙音, 從頭到尾都沒有離開兩條弦, 只是放在兩條弦上的重量有變化,
於是這雙音聽起來 "一大一小", 又 "一小一大", 但自始至終都是雙音
好比 "腳踏兩條船", 雙腿輪流下蹬而有起伏


腳踏兩條船過後, 弓可以開始離開其中一條弦了
發出如下圖5 的聲音


兩條弦上的波浪, 無論是腳踏兩條船或是如圖5, 隨著練習可以漸漸增多,
變成三道, 四道, 五道........
隨著手肘擺動愈加細微, 手腕起伏愈加頻繁, 一全弓拉出三四十道波浪以上
好似微風拂來, 波光粼粼, 細碎的波影閃爍


在相鄰的任兩條弦上練習過波浪之後,
再練習三條弦與四條弦的波浪, 如下圖6,7
直到既可以像潺潺流水也可以如巨大的洋流,
收放自如



























  • 留言者: iastist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8-09-19 22:44:03
有點晚了, 還沒吃飯,

圖先上

關於這個, 練習過的人請先來發表意見

(不需要點名吧)

  • 原來
    老師你跟我借那個紙
    就是為了打網誌= =

    我......
    不算練習過對不對?^^
    JaneLiaw 於 September 20, 2008 12:48 PM 回應


    福斯汽車=3=....(冷)

    練習弓弦接觸的角度?
    又是能練一輩子的基本功XD
    KingWay 於 September 20, 2008 11:58 PM 回應

    像彩虹!!!
    慢慢的畫彩虹,不要害怕顏色重疊到。

    像擁抱!!!
    輕輕的來擁抱,不要著急溫柔伸出手。
    年輕人 於 September 21, 2008 12:36 AM 回應


    年輕人真是浪漫啊! 引起我無限八卦聯想~~
    KingWay 福斯汽車的確有 "金龜車" 很像跨弦啊 (我幫你找的下台階不錯吧!)
    Jane, 多謝你的五線譜紙, 我要畫之前忘記影印了, 可能要再借一張 :P

    這幾天少碰電腦, 一篇其實好像連載, 不好意思...
    iastist 於 September 21, 2008 08:57 AM 回應
  • 版主 於 November 1, 2009 09:49 PM 回覆


  • 留言者: 柏魚娘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8-09-21 23:17:36
到底要寫多久才寫完?

  • 歐巴桑, 跨弦1 寫得差不多了
    跨弦2 你要幫我寫嗎?
  • 版主 於 October 2, 2008 01:06 AM 回覆


  • 留言者: justin5902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8-09-22 21:53:44
唔 . . vivaldi那首雙小提琴應該不算吧 囧

  • 不管你拉過什麼曲子,
    只要不是只在一條弦上, 當然全部都算!!
    既然如此, 何妨大方發表意見,
    別再扭扭捏捏啦
    iastist 於 October 2, 2008 01:05 AM 回覆

    啊是吼 只要有用到一條弦以上都算跨弦 XD

    我曾經看過一個小丑的表演
    當然那不是正規的演奏

    他是把弓咬在嘴巴上 把琴拿在手上
    就靠著前後移動琴讓琴發聲 也能演奏出不錯的聲音
    這應該也就說明 跨弦不是單靠手了吧!
    肢體適當配合後 右手其實動的幅度很小的
    當然細微的部分還是得靠右手了
    比方弓毛是要全貼 還是只貼一邊之類的
    justin5902 於 September 24, 2008 01:24 AM 回應

    使用多少弓毛, 是有趣的問題, 值得討論
    至於小丑的表演, 雖然不是大家拉琴的方式, 但的確有可以借鏡之處
    iastist 於 October 2, 2008 01:08 AM 回覆
  • 版主 於 November 1, 2009 09:51 PM 回覆


  • 留言者: iastist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8-09-24 03:08:18
跨弦的問題多半出在 "最後一刻才開始跨弦", 以及 "弓的重心浮動"

前者嘛, 早一些準備跨弦;

後者呢, 想像以身體中間為球心, 伸展到弦是球面, 弓在球面上移動而且永遠連到球心




  • 留言者: zxcdm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8-10-01 12:46:00
前輩不好意思~~我要收藏您的文章歐~^^




  • 留言者: kim
  • Email: chichikim@hotmail.com
  • 網址:
  • 日期: 2008-11-27 15:21:11
請問你這裡的第一條弦是指A還是C?




  • 留言者: einlike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9-04-26 01:04:16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reUOwXSKm0

2:43的那段跨弦,一直重複到後面



跨弦三是不是要寫小中提,或者...

  • 或者什麼???
    關於小提琴中提琴, 我就先別班門弄斧,
    也許哪一天我開始拉小提琴, 那時再說吧,
    現在就咱們私下拉琴的時候討論討論即可

    David Oistrakh 運弓, 身體的整體角度非常穩定, Heifetz 也是,
    由設定身體整體角度衍生出運弓的 "面", 也非常可靠,
    這點不妨與高爾夫球揮桿的面來對照一下
  • 版主 於 April 27, 2009 02:08 AM 回覆


  • 留言者: EINLIKE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9-04-27 12:31:17
oistrakh,heifetz,兩人跨弦身體都走在曲子前面,

兩人重心不同,可惜沒能清楚看到全身,

你說的"面",如果沒能拉琴拉到腳下去,似乎也作用不大,

高球要穩下盤,卻同時釋放下盤,這是值得磨練的地方,也是釋放的源頭



至於拉琴,我注意到呼吸,好像降到肚子快到丹田了,卻不像股票可以輕鬆降下去......





oistrakh可以說是球,看不到球心的旋轉,球表卻有旋轉

http://www.youtube.com/watch?

v=ibVt9aYL3hs&feature=PlayList&p=FB486B4BC86D9C1F&index=3



heifetz,真像圓柱,轉動的很簡潔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AVXJQDXItI

  • 有一次我的大提琴老師跟我說當他拉琴 "in the zone" (入神?) 的時候,
    感覺好像是 "hanging triangle"....三角形

    拉琴當然要拉到腳下去, 所以運弓才會有各種不同的 "面"
    Oistrakh 運弓, 好像每一弓都是球的 "切線";
    Heifetz 的確像圓柱體, 整體重心很清楚, 不必要的動作也減到最少,
    甚至可說是拉琴的 purist
  • 版主 於 April 29, 2009 09:56 PM 回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