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4日 星期五

持續低音


常常看到關於提琴特有的語彙 (Idiom) 的研究,
不過, 看來看去, 怎麼多半沒有搔到癢處


一時興起, 也來討論一下提琴特有的語彙,
以下是討論的內容


*******************************************************************


iastist: basso continuo (持續低音) 為何不只是 keyboard 來演奏?
G: 沒指定一定要哪種樂器,只要有低音的,就可以啊
iastist: 是, 但通常不會只有 keyboard, 為什麼?
G: 嗯…keyboard 是很強大,但沒辦法拉長音
低音弦樂可以拉長音,但音域有限, 諸如此類的吧, 互補


iastist: 對啊, 只用 keyboard, 那就沒有 "continuo" (持續) 了
那為什麼低音聲部要 "continuo" 呢?
G: 做為支持的 basso 吧? (沒有 continuo 能夠聽嗎)


iastist: keyboard 支持還不夠嗎?
G: bass 不夠啊,太弱


iastist: 這是有趣的問題...
如果有低音弦樂器, 去掉 keyboard, 低音聲部還是夠的,
但如果只有 keyboard, 低音聲部就不夠了, 即使 keyboard 可以彈低音


G: 但別忘了 keyboard 還有右手的高音聲部哩,
也不會光是左手的低音很忙、右手晾在那兒納涼 XD
iastist: 我知道, 我只是要問, 低音聲部為何要 "continuo" 才會夠


G: 我是從 "如果沒有 continuo" 反過來想啦, 大鍵琴的聲音不能持續啊,
continuo 是弦樂器可以發揮的長項, 而且有泛音


iastist: 但我還是這個問題...低音聲部為何要 "continuo"??


G: 跟高音聲部共振嗎?
iastist: 要是 keyboard 可以 "continuo" 那不就夠了, 就是因為 keyboard 沒辦法;
所以話說回來為何低音聲部要 "continuo", 很有趣, 呵呵,
我只是認為這是音樂的根本問題


G: 跟和聲也有關係, 還有,也要思考一下 basso continuo 是怎麼來的



(過一天)



iastist: 先聽這個





再聽這個







G: 第一樂章的結束很特別
iastist: 但老馬的錄音, 大鍵琴只有在大提琴演奏 pedal (drone) 的時候才突顯出來,
Bylsma 的錄音, 和聲從頭到尾都很立體, 層次很清楚
G: 老馬跟 Bylsma,一位跟大鍵琴、另一位跟管風琴,兩人選的 partner 不同
iastist: 聲音的層次就很不同了


G: 但是 Bylsma 的大提琴跟管風琴的 (平等) 關係,
倒是比較接近巴洛克時期的美學要求
iastist: 是的, 和聲很立體


G: basso continuo 的源由,其實跟管風琴比較有關係
iastist: (again, Bylsma 的高音大提琴聽起來真是可口 XD )
G: (必須說,那跟他搭配的管風琴也很不賴呢~^^)


G: 無聊且令人愛睏的音樂學考究來了:
長話短說就是,
文藝復興-->巴洛克,對位-->和聲
旋律開始越來越受和聲制約,漸漸有主跟從、主奏跟伴奏之分,
聲部進行是和弦連續連接的結果 (有看到 "連續" 二字了吧),
和聲在音樂內裡扮演隱含的布局者跟規畫者,
也使得旋律又多出一 "維",產生空間性

高、低兩個外聲部最受重視,
高音聲部作為旋律、低音聲部作為基礎, 其他兩聲部的地位變得次要,
這時候呢,經常被叫來權充欠缺的聲部的,或者替代唱詩班的,
就是管風琴啦, 他們也被 (順便) 用來演奏低音聲部
(很忙但也算很厲害才有辦法一人飾多角)
低音聲部是整首曲子裡持續一直要有的, 所以呢叫做持續低音
(也就是說彈管風琴的人不能半途跑去泡茶上廁所,一定要全程演奏到完)


iastist: 為什麼需要有持續的低音聲部呢?
G: 要支撐和聲啊
iastist: 哈哈
G: 請翻閱上面落落長的講解
iastist: 為什麼低音聲部可以支撐和聲, 而不是內聲部或是高音聲部?
G: 你來回答好了 (我不是管風琴手所以可以中途溜去泡茶一下 XD)


iastist: (好笑)
如果是 "紙上談兵" 的和聲學, 和弦可以轉位啊,
低音聲部不一定指出和絃的根音 (root), 有時高音聲部反而常常演奏 root,
特別是四部和聲裡, 常常是 double root
那為什麼高音演奏 root 不似低音演奏來得 "夠力" 呢?
G: 高音演奏的 ROOT 沒辦法像低音明顯吧
iastist: 為什麼?
G: 聽起來就是這樣啊


iastist: 其實在聽覺的範圍內, 我們比較能立即聽到高音或是高頻泛音,
但是 (加強語氣),
我們偏偏也需要聽到相對的低頻, 才更能接收高音或是高頻泛音,
辨別音程 (也就是和聲的層次)

你可以試試,
根據高的聲音來調低的聲音比較容易還是根據低的聲音來調高的聲音比較容易
簡單的實驗, 根據 c 來唱出 c1, 以及反過來, 哪個比較容易?


G: OK, 跟經驗有符合
iastist: 所以, 如果低音 "不持續", 耳朵裡就亂了,
或是乾脆說, 聽不到和聲的層次,
再更乾脆說, 就是 "不好聽" 啦 XD


G: 這個 "不好聽" 感覺上有2層意思,
1)不悅耳
2)不 "容易" 聽


iastist: 沒錯~
這是為什麼低音要 "持續" 的直接理由,
沒有低音, 就天下大亂了 XD


iastist: 最近一位同學練習彈這首 (聽一兩段就夠了)






管風琴把 i-iv-vii-iii-vi-ii-v-i 的和聲循環彈得很清楚
鋼琴就不是這麼回事了






G: 鋼琴的低音沒有持續感
iastist: 大鍵琴...@@






G: 跟鋼琴差不多 :P
iastist: 吉他 (這吉他錄音回音夠大了吧 XD )






violin & viola






G: 難為這位吉他演奏家了,找到這場地 XD
iastist: violin & cello






iastist: Perlman 和 Zukerman 的演奏好聽,
老實說, Zukerman 這把具有美聲低音的中提琴是一大因素,
像 Harrell 即使拉大提琴, 還不一定如 Zukerman 拉中提琴這樣 "立體聲"
G: (你說是 "美聲",我覺得是很 "性感" XD)
iastist: 哈哈


iastist: 這首, 同學彈到第三段就亂了 XD
我幫他講和聲進行之後, 還得在旁邊充當 basso continuo,
一直不斷唱低音, 他才不會亂跑
G: 那怎辦?XD 他自己都被自己拉走了


iastist: 他自己說....覺得這首的 "時間流動" 變來變去, 不好掌握
我連說帶唱之後, 他有點難以相信怎麼變得很清楚穩定 (好彈) 了 XD


G: 那就是 PASSACAGLIA 的真意啊, 不變裡有變動
iastist: 但同學被 "變動" 弄昏頭了
你聽 Perlman 和 Zukerman 拉最後那段變奏, 清楚出現了 pedal (drone)
G: 有哇,pedal 最後接到 Picardy 終止,非常美
iastist: 是啊^^
G: 那中提琴的聲音非常有磁性


iastist: 所以, 巴哈寫無伴奏小提琴與大提琴, 也是有安排 basso continuo 的,
這是為什麼這十二首無伴奏如此立體又如此有變化的重要原因


G: 所以演奏起來也是相當磨人的^^"
iastist: 哈哈
其中最磨人的是, 巴哈這些 basso continuo 有不少是 "樂譜上看不到" 的,
運弓與調音恰到好處, 才會顯現出來
G: 但音響上有出現 (樂譜上雖然看不到)


iastist: 呵呵....這些就是 combination sound,
雙音或雙音以上共振形成的低頻
G: 拉琴的時候,如果拉得成功,也能感覺到嗎?
iastist: 當然, 有震動, 也聽得很清楚
G: 所以有或沒有,演奏者自己最清楚了?
iastist: 哈哈, 旁邊的人也很清楚啊
G: 不一定啊,旁邊的人有時候聽到有時候沒有
iastist: 喔 @@
那就是還需要再練習啦 XD
G: (笑+抓頭)
但不可否認的,combination sound 真是無伴奏裡很迷人的地方啊~^^b


iastist: 那現在回過來講提琴與 keyboard 的 "特色語彙", 最明顯的差別是甚麼呢?
G: combination sound 嗎?^^"
iastist: 呵呵....鋼琴也有 combination sound 啦,
但除非是作品結構, 不然真的叫作稍縱即逝
G: 是喔? 這…


iastist: 應該是說提琴本身自然的 basso continuo, 也就是聲音的立體感
鋼琴你只彈一個音, 也會有低音的共振,
只不過, 鋼琴無法來個長音 (還漸強 XD),
所以鋼琴上的 basso continuo 就是要一直彈出來


G: 倒覺得鋼琴無法來個長音 (還漸強/漸弱)
這才是提琴跟鋼琴的特色最明顯的差別


iastist: 沒錯,
由於提琴的長音, 因此提琴的 basso continuo 明顯而且自然,
而且不只可以持續, 還可以變化


G: 但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裡有這個奇特的要求喔
iastist: 貝多芬說甚麼?
G: 呃,就是在某個長音上有這個 < > 記號
依稀記得是跟踏板的運用有關
這算特例啦 (不要理他 XD)
iastist: 但鋼琴上這個髮夾 < >, 不能弄太長吧
G: 當然,這花樣不能一直 "玩", 也不是每首都有


iastist: 反正, 每當有人討論提琴的 "語彙" 我就會注意一下到底在講甚麼,
尤其是那些只彈鋼琴的音樂學者,
也許這些音樂學者不認為長音與 basso continuo 算是語彙 ( Idiom)?
Bylsma 就曾半開玩笑說過這種 "只彈鋼琴的音樂學者",
他說例如 Boccherini 的作品不受音樂學者重視,
是因為那些只彈鋼琴的音樂學者 "根本就無法體會拉長音的樂趣" XD


G: 沒拉過提琴的話,的確某些東西很難揣摩, 不是看譜就能說故事
Bylsma 應該去結交一位音樂學者當好朋友,
把 "拉長音的樂趣" 跟朋友分享,
讓對方好好寫成一篇文章


iastist: 哈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