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4日 星期一

凝聚


我不懂佛法,
但佛經裡有幾句話講得真好:


須菩提! 是法平等, 無有高下, 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無我, 無人, 無眾生, 無壽者, 修一切善法,
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 所言善法者, 如來說即非善法, 是名善法




心裡沒有形相的差別, 說是人與人, 卻很自然就會凝聚了













既是凝聚, 而又不刻意凝聚,
不存此心, 也就更加不在意需要如何融入,
沒有得失心, 不必再汲汲營營表面功夫來安慰自己,
也不煩心從哪裡來, 往哪裡去







8 則留言:

  1. 古代有個密雲圓悟大師說:具足凡夫法,凡夫不知,凡夫若知,即是聖人;具足聖人法,聖人不知,聖人若知,即是凡夫.正好讀到這個.

    回覆刪除
    回覆
    1. 歐巴桑,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是這樣嗎
      (我有聽你的話在唸)

      刪除
  2. 具足凡夫法,凡夫不知,...我覺得比較接近繫辭裡:一陰一陽之謂道.....百姓日用而不知.一但凡夫回轉過來悟到萬物是道的起用,便是聖人了,不過在禪宗裡這還只是最初的悟道而已(密雲圓悟是禪宗),禪宗講悟而起修,悟了之後還有很多功課要做.後段的俱足聖人法,指的是已到達形而上的境界,如心經開頭說觀自在菩薩做足了功課(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見到實相的狀態了,而非幻象的物理世界,恩,確實可以接到無智亦無得,所以也就沒有所謂得與不得,這種二元論了,故聖人不知,如果聖人,還存著我得到了的概念,那當然就是狗屁啦!以上是我的看法,純瞎掰!

    好乖!繼續念!!!

    回覆刪除
    回覆
    1. 歐巴桑, 多謝!
      你掰的怎麼常常比佛經講的有趣啊,
      不像我, "凡夫之人, 貪著其事"

      金剛經裡的 "三連句", 真是簡單明瞭又餘韻無窮啊

      刪除
  3. 什麼三連句?我不知道耶!

    回覆刪除
    回覆
    1. 例如
      "所言法相者, 如來說即非法相, 是名法相",
      或是
      "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或是上面文章裡面舉出的
      "所言善法者, 如來說即非善法, 是名善法"

      乍看之下有點像是西方基本辯證的 "正反合",
      可是卻不只是辯證, 而是層層點破, "離相" 而且 "無住",
      透徹奇妙卻又踏實安心

      刪除
  4. 那叫因明,五明之一.古代印度人認為一位瑜伽師須具備五明之學.分別為聲明,醫方明,工巧明,因明,內明.要讀懂佛經最好還是了解一點因明學,不然很容易陷入文字迷宮內,這是我自己讀唯識的心得.玄奘法師有翻譯一本因明入正理論,很難啃.至於文字的簡潔明瞭餘韻無窮,我覺得這得歸功於鳩摩羅什法師耶,記得南懷瑾在一本書裡有提到相較於鳩摩羅什與玄奘兩人的翻譯,如果讓玄奘來翻心經,那就會是像這樣: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既是空,空既是色,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既是空,空既是受,想不異空,空不異想,想既是空,空既是想,行....然後讀者就一整個迷糊去了,而鳩摩羅什只用了'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八個字就可涵蓋,同時又兼具文學性,南懷瑾說這是證得文字般若的功力.另外,鳩摩羅什法師的故事也非常精彩,有空請去google.

    回覆刪除
    回覆
    1. 歐巴桑你知道的真多!
      我念著念著(金剛經與心經)只覺得這講得真好而已, 哈哈~
      所以, 還是你說的 "多念念" 這樣,
      有問題就問你 (我應該沒有打算要念因明入正理論 :P )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