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8日 星期四

休而不止


幾次合奏練習當中, 指揮不斷說到......
"休止符的地方, 不能夠有聲音!!"

 
休止符的英文是 rest, 試查字義, 固然有安靜與休息之意,
卻也是寄託, 依靠, 平和, 甚至是從動作中暫時獲得的自由


樂譜上的休止符, 其意義對我而言常常與 "休止" 大不相同
在歐洲的古典音樂裡, 強調各種對比.....明暗強弱上下鬆緊快慢虛實
休止符似乎應該是轉折, 是音樂的呼與吸, 是聽覺之外的另一種流動
是建築的虛空間, 也是有限與無限之間的蟲洞

























有了休止符, 音樂擴展到聲音之外
休止符讓演奏可以落腳, 有所寄託, 得以舒解, 獲得自由
休止符是起點, 中繼站, 也是終點
試想, 我們講話的時候, 發出一段又一段聲音之間, 在做什麼, 發生了什麼事?
真的是 "休止" 嗎?


演奏音樂, 恐怕得先學著演奏休止符, 再來才學著演奏音符


休止符是紀律和自由, 是開啟身體和意識其他通道的時機
是 "休養" 而後能夠 "生息", 是充電也是引導
但不是 "止"


其實音符與音符之間, 樂句與樂句之間, 樂章與樂章之間, 樂曲與樂曲之間,
都是休止符, 只是樂譜上沒有標示
休止符本來就是音樂的一部分, 卻沒有出現在樂譜上
樂譜上出現的休止符, 實在不是為了 "休止"




常常跟謝先生聊到提琴的發聲
他說有不少人建議, 不要讓提琴發出 "太多聲音",
最好是弓一離開絃, 馬上就聽不到聲音


我倒是好奇.....對我而言, 弓離開絃之後, 提琴自然的震動, 常常是更美
甚至, 演奏在泛音源源不絕的氛圍裡, 幾乎像是進入另外的時空了
難道大家不喜歡提琴發出太多聲音就是為了 "休止符不能有聲音" 嗎?
休止符把聲音轉換到動作, 呼吸, 觀察, 蓄勢待發
卻好像不是 "消音"
我應該沒看過作曲家在樂譜上標明 "消音".....


也許有人認為巴洛克音樂需要純淨, 透明, 清楚, 提琴也最好是反映出這樣的需要,
不要發出 "多餘" 的聲音
可是, 巴哈常常在無伴奏組曲裡隱藏了某些音符沒有寫出來,
或是寫了某些和聲而讓提琴的共振不靠弓絃自然引發沒有寫出來的低音,
如果提琴善於 "休止", 又如何能夠傳達巴哈光影生生不息的樂趣呢?


或許, 看看書法作品裡的 "休止符", 會更明瞭 "休而不止"



































王獻之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筆意, 隨時可行可止
端莊優雅而又能動如脫兔
處處是 "休止符", 處處是能量的流動


很久以前看的電影, 其中一幕令我印象深刻
也許是侯麥 (Eric Rohmer) 的電影?
一位女生, 想要早起體會一日開始之前的 "藍色時刻 (Blue Moment)"
卻錯過了好幾次
終於有一天她在黎明將至之前走到了戶外
天色尚暗, 可是黑暗之中還是有許多聲音
然而, 很神奇的是, 所有的聲音, 在某一瞬間卻不約而同靜止了
令人屏息的靜默......


接著, 萬物群起而鳴, 然後天色才開始由暗轉亮, 真的就要天亮了!!
那 Blue Moment, 真是絕妙的休止符








































  • 留言者: justin5902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8-05-08 23:40:52
>我倒是好奇.....弓離開絃之後, 提琴自然的震動, 常常是更美





休止符的那段時間真的是充滿想像空間呢

rest絕對不等於stop的!




  • 留言者: jade
  • Email:
  • 網址: http://jadeapi.blogspot.com
  • 日期: 2008-05-09 20:42:04
剛好看過那片子,好多年前了...

從此,不眠的夜都會留意那個momet

and it's real...




  • 留言者: jade
  • Email:
  • 網址: http://jadeapi.blogspot.com
  • 日期: 2008-05-09 20:43:38
moment..



阿每次上你的部落格都會打錯字是怎樣...




  • 留言者: iastist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8-05-10 01:37:10
老實說, 寫這篇的原因之一, 就是幾年來我有些困惑,

咱們這裡的很多人, 總是希望演奏得很大聲

可是, 卻又似乎迴避面對自己的聲音, 難以接納別人的聲音或是進一步透過聲音來溝通,

尤其是演奏室內樂的時候, 更是如此

這不是很弔詭嗎?




  • 留言者: Christine
  • Email: orchidjasmin@hotmail.com
  • 網址:
  • 日期: 2008-05-10 02:01:34
常常跟謝先生聊到提琴的發聲

他說有不少人建議, 不要讓提琴發出 "太多聲音",

最好是弓一離開絃, 馬上就聽不到聲音



這引我發笑

曾經 找了 一位 大陸的資深教授 臨時授琴

他告訴我

為什麼 你會 有那麼多迴音

每一個 音符 應該更 潔淨



實在 不好意思 告訴她

我國外的朋友 倒覺得 我有 天生的音樂性

他拉的不錯 很厚實

不過 這是 努力就可以達到的 境界

其實 他敎的 也不差

只是 有些東西 和我們在國外學的 完全不一樣

挺好玩的



我現在的老師

很喜歡 最後的 尾音

也許 這讓人覺得 更有音樂性吧

  • >他拉的不錯 很厚實
    >不過 這是 努力就可以達到的 境界
    >其實 他敎的 也不差
    >只是 有些東西 和我們在國外學的 完全不一樣
    >挺好玩的

    這種對聲音的美感經驗和觀念, 恐怕也是來自於生活方式
    台灣很少見哥德式教堂, 所以拉琴時自己的聲音 "只從天上來" 的經驗恐怕不多
    我們的音樂系音樂廳, 有很多是會議廳, 演講廳, 交誼廳, 餐廳(?!).....
    加上厚厚的地毯, 電影院的椅子, 低到似乎要壓到頭上的天花板
    大家很容易就習慣於只聽到很直接的聲音

    我們的文化當中, 有許多藝術的意像與哲學之美, 但不常講究聲音的空間美學
    關於這個請參考苦師父這篇:
    http://blog.sina.com.tw/wiwienen/article.php?pbgid=323&entryid=591231

    >我現在的老師
    >很喜歡 最後的 尾音
    >也許 這讓人覺得 更有音樂性吧

    船在海上,
    是航行比較美, 還是船行過後餘波盪漾比較美?
    (是林語堂說的, 確切文字記不清楚....)
  • 版主 於 November 3, 2008 01:24 AM 回覆


  • 留言者: jade
  • Email:
  • 網址: http://jadeapi.blogspot.com
  • 日期: 2008-05-10 22:40:05
Guess what? 我也只記得那一幕:P

不過我倒是找到片名跟內容簡介

有興趣的人不妨去找看看

我看侯麥的第一部片子是"綠光",

我記得沒錯的話,應該是在海邊天晴時的夕陽落到海平面的最後會看到綠光...

一部結尾會驚呼的電影....



這部應該是第二部片

至於中文片名是甚麼我也忘了



Four Adventures of Reinette and Mirabelle (1987)



Reinette and Mirabelle are two young girls. Reinette lives in the countryside,

Mirabelle in Paris. They meet during a holiday of Mirabelle in the country, when

Reinette helps her to repair the tube of her bicycle and shows her the beauties of

nature and in particular the 'blue hour'. They like each other and decide to take a

flat together in Paris, where they'll attend at the University. But isn't so easy to

live together when the characters are so different: as Reinette is simple and

enthusiastic, as Mirabelle is obscure and lazy.....


  • <Four Adventures of Reinette and Mirabelle>
    似乎是叫作 "雙姝奇遇"?

    我好像也看過 <綠光>, <春天的故事>....記不清楚, 唉....
    不過, 有一次黃昏, 看著稻田, 卻是 "紫光", 不知是我色盲或是精神的問題,
    但那讓我想到 Werner Herzog 的電影 <Woyzeck>
  • 版主 於 November 3, 2008 01:25 AM 回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