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21日 星期二

鏡子


紅樓夢第三十四回
賈寶玉挨打後, 不管全家上下手忙腳亂,
還變盡心機遣人送兩條舊手帕給林妹妹

 
林黛玉當然能夠體貼到手帕的意思......"不覺神魂馳蕩...如此左思右想, 一時五內沸然炙起..."
當下點燈, 就在手帕上一連寫下 "眼空蓄淚淚空垂, 暗灑閑拋卻為誰?" 等等三首七言絕句


然而, 每次都讓我神魂馳蕩的 
卻是在這之後....


"林黛玉還要往下寫時, 覺得渾身火熱, 面上作燒,
走至鏡臺揭起錦袱一照, 只見腮上通紅, 自羨壓倒桃花,
卻不知病由此萌, 一時方上床睡去..."


黛玉顧影自羨, 千古寂寞盡在一瞬之間
看畫家的自畫像, 許多人的自傳, 也常有同感


練琴時顧影自羨或是自憐的人, 似乎不多
常見大家面前擺的, 大半都是譜架和樂譜
然而音樂卻並不在樂譜上, 而是在心裡
盯著樂譜拉琴, 是否容易有琴而無心?


鏡中影像, 儘管有時熟悉有時陌生
映照的都是獨一無二的自己, 不能擺脫, 無法逃避
鏡中的自己, 千言萬語盡在無聲之中


只等鏡外的自己用心來讀





  • 留言者: fionstar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7-08-22 19:52:36
奇怪?怎麼一樣是老人的講古,但這篇卻特別讓我有所感觸咧?

嘿嘿嘿~~~~讓我轉貼ok吧?....



>然而音樂卻並不在樂譜上, 而是在心裡 盯著樂譜拉琴, 不免有琴而無心



樂譜是音樂家注給琴的心,

盯著譜練琴,只是把音樂家的心變成自己的心的一個過程....但我卻不認為,這

個過程會"有琴而無心"...

或許要觀察到練琴時的"心",也需要跳脫鏡外,用心去讀....























我在寫什麼?




  • 留言者: iastist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7-08-22 21:46:41
好啊, 歡迎轉貼!



先說一點題外話.....

不久之前朋友在網誌上寫了一篇有趣的文章

其他朋友的回應之中, 提到這篇文章寫在部落格裡 "有點可惜, 可能被偷"

最好趕快寫成正式的論文, 以防這篇文章的 idea 被別人拿去而搶先寫出學術論文



我看了之後不禁感慨學術界的無情以及壓力

連一時興起的文章都會引起 "智慧財產恐慌症"



我舅舅也做學術研究

由於時代潮流, 也想在網路上寫點文章

他就問過我....."你不怕你寫的被盜用嗎??"

我哈哈大笑說...."盡量用吧, 只怕別人不知道如何服用或是服用之後消化不良啦...."






  • 留言者: iastist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7-08-22 22:16:03
至於樂譜,

對我而言固然是作曲家與演奏者溝通的橋樑

但是樂譜是有限的, 相對之下創意則無比廣闊

作曲家用有限的記號, 能夠紀錄的通常只是創意的一小部份

我們面對樂譜, 進而穿過樂譜而跨入作曲家的世界之後, 樂譜就功成身退了

好比開一扇門進到另一個世界, 我們總不會一直流連在這扇門上吧



視譜和讀譜, 不比讀文學作品

因為我們還要想辦法用身體來讀, 用身體把讀到的東西做出來

這也有不同的層面, 大家也各有門道的....

例如有的人, 即使曲譜已經爛熟於胸, 演奏時仍然需要有譜擺在眼前

而有的人, 一旦有樂譜擺在面前, 演奏就無論如何都不能投入樂曲



明明寫的是 G 大調和弦

大家演奏出來的卻不會一樣

這又是為什麼呢?



山就是山

你在山下盯著它看, 的確在不同的情境之中有不同的風貌

可是你走上去之後發現的應該不會一樣

一道幾何難題, 有人盯著它看就可以解開, 有人就不是這樣



視譜演奏與讀譜可能是同一件事, 也可能是兩回事

我想說的是, 在練習與演奏當中, 我們是否執著或鑽牛角尖而不自知呢?






  • 留言者: iastist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7-08-22 22:29:40
關於 "忠於樂譜" 這件事, 我和作曲的朋友討論過

老實說, 很多作曲家對自己的作品總覺得那是創意與實踐之間無奈的妥協

他們往往聽過演奏之後就會回去修改樂譜....

換句話說, 樂譜是否真的反映出作曲家的心?? 恐怕得問問作者本人



偏偏我們常常研究古人的作品

樂譜是依據之一, 卻不是唯一的依據

所以, 我們又怎麼能經由樂譜讀到作曲家的心呢?



喔之前好像討論過....請參考 2007 4月8日 的 <亢龍有悔>






  • 留言者: iastist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7-08-23 03:07:46
以上囉唆, 恭請瘋狂小妞指教



>或許要觀察到練琴時的 "心",也需要跳脫鏡外,用心去讀....



是的, 鏡子呈現了什麼, 卻由鏡外來決定

從真實的鏡子開始觀察起, 漸漸的音樂本身也可以成為鏡子

然後....何處不是鏡子 (媽呀, 夠了...)






  • 留言者: fionstar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7-08-23 16:54:23
媽呀,真的是夠了....

小妞我恭讀得很累耶!!!(開玩笑的...呵呵~)

你分四篇寫的意義在哪?還不是一樣囉唆.....XD





對,我認同你說的"我們又怎麼能經由樂譜讀到作曲家的心呢?"....



練琴的時候,我們總是會給音樂家貼上"商標",我常常聽到的是...

"喔不,這是Mozart,所以不該這樣彈...."

"這是Beethoven,所以該怎樣怎樣....."



我在想,這只是我們習慣的,

難道真的彈莫札特就該有哪個樣,彈貝多芬就該有哪個樣嗎?



其實不經由樂譜,還是有管道可以幫助我們找到音樂的"心";

可是矛盾的是,好像"樂譜"...是乍看之下大家最能接受的通路了,isn't it?



嗯,讓音樂變成鏡子.....跟"把Bach搬離琴在搬回來"一樣...需要時間去磨...







p.s再次發問:我在說什麼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留言者: iastist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7-08-24 00:26:44
比起其他形式的作品或紀錄, 樂譜上的資訊算是很有限, 而且難以捉摸

研究樂譜, 然後演奏出來, 舉個例來說, 與書法的臨帖有點相似

不過, 粗略地比較一下, 書法作品比起樂譜要具體得多, 資訊也更多



即使有些作曲家想盡辦法在樂譜上記下詮釋的要點和方式

大家演奏起來仍然是百花齊放, 各家爭鳴....已經作古的作曲家其實也沒什麼機會出來澄清 :P



話說回來, 我倒是認為樂譜上的記號愈少愈好

多了反而麻煩, 嚴重的話還會擾亂演奏者

像馬勒寫了一堆....又有誰看了之後敢打包票知道馬勒的意思? (其實有啦, 還不少, 哈哈)

文學作品裡一字一句的考證, 都已經很麻煩了

音樂本來就是活生生的創作, 與時俱變, 不能定型, 也不是講究複製的藝術

何不乾脆就留給演奏者更大的空間?






  • 留言者: fionstar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7-08-24 17:13:29
記號,是用來引導像我這種沒慧根的傢伙用的....



以前黃老師都跟我說"人類是記號動物",所以其實"記號"對我來說,是引導學習

的重要分子....



>甚至連作者聽到都會有始料未及的感動....



對阿,我還滿希望Beethoven或是Bach能來聽聽我如何全是他們的作品

說.....哈哈哈哈~~~




  • 留言者: fionstar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7-08-26 11:02:46


>能夠牽絆音樂的,只有自己,不是符號



:) 小妞受教了....




  • 留言者: fionstar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7-08-28 17:44:36
什麼東西阿~

小妞我本來就很有禮貌的說!!(心虛+偷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