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8日 星期三

立體聲 (二)


去聽音樂會的時候, 我最喜歡觀察調音
對我而言, 許多音樂會, 調音之後差不多就結束了
(老羅出場後開始演奏作品之前卻不調音.....那只好繼續聽下去)


http://www.phys.unsw.edu.au/jw/sound.spectrum.html

























一般而言聲音包括許多成分....強弱, 頻率, 音色.....調音也包括這些成分
對弦樂器而言, 根據某一把提琴的某一條空弦來調音, 已經有點複雜,
更別說是根據鋼琴甚至管樂器來調音
也許不少人難得去聽一場音樂會, 卻從頭到尾都聽到狼音嗥叫,
聽的固然是很棒的作品, 卻又會納悶...
奇怪, 好像哪裡有問題, 說不定還會懷疑這名曲是否真的可聽,
殊不知是受狼群圍攻之苦


光線通常不只含有一種波長的光, 一般聽到的聲音也不是只有一種頻率的震動
以穩定的聲音來說, 例如持續拉動提琴某一條空弦,
我們會聽到空弦震動的基音 (Fundamental Frequency), 以及一系列泛音 (Harmonic Series)
這許多泛音, 有如調色盤上許多顏色, 不同泛音形態形成不同的音色
上圖顯示某特定頻率 (f) 的聲波, 加上以此頻率為基礎的泛音
左小圖以顏色表示 f 以及泛音 2f, 3f, 4f....
右上圖是這些頻率震動的正弦波形態, 右下圖則是把這些正弦波加總起來而成的圖形


以 f 為基礎的泛音不止有 2f, 3f, 4f.....(不只是基音往上八度以此類推~)
如果把所有的泛音波形加總起來, 會很接近疏散的鋸齒狀


所以, "調音" 其實調的可說是泛音形態, 不只是 "校準單一頻率"




假設以小提琴的第二條弦 La=440 Hz 為準來調音,
弦的震動卻不只有發出 440 Hz, 還有許多泛音
這時需要調音的另一把提琴最好也能拉出泛音形態非常接近的聲音, 調音比較容易準確
換句話說, 兩把琴運弓的速度, 弓加諸於弦的重量, 以及弓在弦上的位置,
最好能夠趨於一致, 才方便調音


如果以提琴對音叉或是調音器來調音,
則盡量調到音叉或調音器的震動 "融入" 提琴空弦震動之中,
這是因為音叉與調音器發出的震動很單純, 幾乎沒有泛音, 提琴震動卻有許多泛音
如果琴與音叉或調音器的震動頻率不夠相融, 就會發出高低起伏忽強忽弱的狼音


除此之外, 人的耳朵, 根據低的聲音來判定高的聲音會比較準確
不妨作個實驗: 在鋼琴中央 Dol 之下一個八度往上彈出 Dol Mi Sol 停下來...
這時腦子裡可能會浮現接下來的中央 Dol
如果從中央 Dol 之下三個八度開始彈出 Dol...往上八度 Dol...往上八度 Dol...接著 Mi Sol...
這時腦子裡浮現的中央 Dol, 是不是比第一次的要 "明確" 一些呢?
如果是從中央 Dol 之下三個八度開始彈出 Dol...往上八度 Dol...往上八度 Dol Mi Sol Si...
這時腦子裡的中央 Dol 是不是又更 "清晰" 了?


據以判斷的泛音形態從更低音起始, 愈是完整, 耳朵的資訊愈豐富,
判斷就愈準確


比起鋼琴, 提琴發出的泛音形態延續得久一些
持續拉空弦, 就會持續發出基音與泛音
憑藉一條空弦的泛音形態, 就有足夠依據調音, 不必像鋼琴大費周章彈出長長的泛音列
不過, 由於運弓, 即使拉同一條空弦, 泛音形態也可能差別很大
例如, 一般而言, 運弓靠近琴橋, 速度慢而且重, 會發出大量的高音泛音, 聲音比較 "明亮清晰"
因此, 提琴之間 (甚至一把琴的四條弦之間) 調音, 是合奏的起始
各人運弓差別之大, 如果在這時候就沒能體貼彼此之間的泛音形態, 調和運弓,
接下來恐怕也不必再聽下去了










  • 留言者: EINLIKE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0-05-01 03:10:58
好懷念Fourier eq...

特別是你提到的圖中的sin的值,不僅僅是頻率

另一個長相是振動w,

還有係數a1,a2...是在實驗中我們能操作的條件

一開始給他一個小震動(敲打,撥動),

跟力量無關,卻跟速度有關,跟質量有關,卻跟加速度無關

這跟運弓是否也一曲同工?



我覺得人耳聽到的是另一回事,

只是沒有人去把我們真正聽到的曲線過濾出來,有點可惜

而真實聲波的樣子,我覺得比較接近液體,而且是黏稠的液體,

像油漆般難搞...

這篇對剛好在念大學的同學來說是個好教材說...

撇開計算,真的去體會跟練習



而這函數的微分與積分跟人與音樂似乎能可以繼續討論下去

  • 如果你是說碰撞 "引起震動" 的瞬間, 只有一次接觸的話, 的確跟碰撞前加速度沒什麼關係
    至於弓拉動弦是 "咬住, 釋放, 再咬住, 再釋放...." 循環的過程, 有連續非常多次接觸
    運弓速度的變化會影響聲音, 但細究的話, 加速 (或減速) 本身仍然與聲音無關,
    而是加速或減速之後許許多多不同的弓速影響震動
    這種弓速的無窮變化, 可以用碎形來描述嗎?

    除了弓速, 還有質量.....這很容易誤會為 "力量"
    運弓傳達質量而避免力量干擾, 實在需要練習一輩子
    把人與琴合在一起看, 拉動琴弦之後, 震動傳導不只是往琴身, 也往人身而去
    人體如果抑制震動, 在另一端 (提琴) 震動也受到抑制
    而人體不當使用力量 (就是緊張啦) 通常最會抑制震動
    所以我們練習放鬆, 不只是 "養身" (哈哈~), 也是要使震動傳導通暢

    每個人都是一具精密的儀器,
    各人聽到的聲音不同, 就像同一句話同樣的地方各人看到感受到的也不同
    人在一方面用耳朵接收震動化為訊號 (甚至產生意義), 同時人體也是震動的介質,
    因此 "聆聽" 不只是用耳朵, 也用身體 (當然還有想像力與創造力)
    練習放鬆, 既有助於演奏, 也有助於聆聽
  • 版主 於 May 2, 2010 09:28 PM 回覆


  • 留言者: chian12tw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0-05-02 21:02:31
不喜歡物理= =




  • 留言者: EIN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0-05-02 23:55:10
最近剛好在讀power v.s force

一本關於人體長期臨床實驗的書

Kinesiology的研究重點不侷限在古典力學上,

重點多在"意念",延伸的觀測方法是電磁波跟頻率

討論也多用頻率比較容易些,

算是間接證明了人的運動核心源頭不是表象的肌肉或神經而已,

甚至是比心情(=.=)還要更深層的,

我想我的翻譯比起意會要難上許多,

也因為作者是臨床的醫生,

所以整本書沒有方程式幫我直接了解作者的言寓,

還要等你幫我看一下我的翻譯



但跟我們上提琴課的操練內容息息相關,

例如上星期的空弦跟我們的曲子調性問題,

提早讓身體準備,這種事幾乎是肌肉以外的事,

說起來很玄,但卻又是最真實的

換把位跟換弦,換弓,幾乎都該如此



你提到的調音,從低音開始往上延伸泛音,到我們要調的音

聽別人調時很容易"明確"

麻煩的是當我們拉琴時,也可能因著一心多用,我們漏掉了調泛音

泛音的來的快去得也快,運弓時,那個音一出現就不準,

等運弓進入狀況,早已經影響下一個,

這樣的拉琴好像在球場只能單打,五個人在場上就是瞎忙...



不喜歡數學,物理,可能是因為我們被倒著教導這些東西,

如果一開始能稍微忍耐那些方程式工具,慢慢就能欣賞,喜歡

或者實在忍耐不了,

那就認真些直接去找尋方程式想表達的事物現像跟思考

  • 歐巴桑最近抄書給我參考, 我轉貼給你參考:

    "光體(light being)是一種能量存在體,
    它必須用可以明顯呈現在人類面前的方式呈現自己,
    換句話說,以能夠被人類的感官查覺到的方式.
    這是他們對外樣貌的顯現.這個能量是宇宙性的.

    能量型態的多種就如人類種族或沙粒粗細一般.
    許多不同的能量都可以是光的存在體.
    這(指視覺)只是人類從物理的觀點可以觀察到的一個面向,因此能量看起來像是光.
    存在體也可以是觸覺或聽覺的存在體,她可以以暟雪的方式存在(雪體)
    這不是沒有的事.光只是五種人類可用的感官之一,
    讓人類知道自己正面對著一個能量存在體.。"

    心像練習 (motor imagery) 是所有練習當中很重要的課題
    例如年輕人問過我, 高把位的音符常常不準, 怎麼辦,
    我說 "在演奏高把位的音符之前試著先在心裡唱出這音符, 唱得準, 就容易拉得准"
    他試過之後跟我說真的是這樣
    不過, 心像練習也需要非常徹底的身體練習來相互回饋形成良性循環
    而身體更需要夠通暢, 才能夠和心像充分配合

    至於 2 樓不喜歡物理的底迪, 他現在滿腦子考試,
    實在不是帶領他欣賞物理的好時機啦 :P
  • 版主 於 May 3, 2010 06:57 PM 回覆


  • 留言者: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0-05-06 00:21:59
在感官觀感時.就連創造..

都受限自己的背景

所以學越多並不是往身上增加,

反而是將自己所秉持的努力褪去...

數理或科學是信仰,

對於二樓底迪說帶領可能太誇張

只是說還有另一種人.也非只有此說才是真





能量用一種我們不是很清楚的方式存在著,

但用我們知道的各種語言試著講看看,

這是很多人照自己的背景常常做的事跟工作,

並也試著離開自己所知,突破去重新認識

  • 善用能量是文明的立足點和功課
    不受感官侷限, 並不容易...
    一般而言我們很難在瞬間 "看到" 同一個人經過時間的變化, 或是很多個平行宇宙
    我們的認知和思考因而容易受限
    受限的認知和思考再回過頭來影響我們 "看到" 的方式

    所以, 回到你在 3 樓所說 "一心多用" 的難題,
    心不是問題, 問題在於 "用"
    就好像能量存在不是問題, 問題在於我們如何透過某些形式才會知道
    可是, 知不知道能量如何存在不影響能量本身, 正如知不知道 "一心如何多用" 不會改變心本身
    你不必硬要以枝節來判斷或是驅使你的心, 不必一定要時時知道它 "做得好不好"
    練習不阻礙心, 它自己就會 "作用" 了
  • 版主 於 May 8, 2010 08:26 PM 回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