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13日 星期六

Selma Gokcen: 妥善調和的大提琴手 4


內在的聲音
(Inner Pitch)
 
演奏者努力練習, 想要演奏出有意義的聲音,
也由於如此, 一旦努力過度, 音樂過分修飾, 敏感的演奏者立刻就察覺得到.
亞歷山大常常提到動作當中 "恰當, 適量的緊張".....
問題是, 到底多少才算是適量?
他的說法是, 我們不可能直接得知.
只有過度了, 想辦法釋放多餘的緊張, 這時候才知道原來是過度了.

 

那麼, 類似演奏音樂有 "內在的聲音",
我們該如何培養動作的時候 "內在的輕功" 呢?
時時練習不要干擾頭頸背的關係, 就是很實際的方式.
這樣的練習, 其實讓我們時時與重力抗衡,
因此也就會無時無刻不在注意任何動作.


隨時回到沉靜的狀態,
以伸展 (脊椎) 代替收縮.
"保持恬退而又蓄勢提昇." 一位老師總是這麼跟我說,
"等一等, 不著急, 給自己一點時間想一想."


動作可分成兩部份:
外在的動作, 經過時空 (例如運弓而使弓在絃上移動);
以及外在的動作本身內部的動作.


內部的動作, 也就是隨時伸展脊椎, 隨時往外往上伸展身體, 與重力抗衡.


經由持續練習,
這種 "內在的輕功", 讓我們體察到身體能量流動的情況, 動作和諧與否,
就像音樂上 "內在的聲音" 讓我們分辨出恰如其分的音準.




地基
(Grounding)


大提琴手依賴雙腳而得以演奏.
在 <研究動作與小提琴運弓> 一書當中, 
Percival Hodgson 說, "正確的手臂動作植基於雙腳之間重量的轉移".


練習讓伸展脊椎的能量與重力在身體裡面上下通行, 其實就是舞蹈!


亞歷山大技巧利用 "克制" 和 "導引" 來培養自己, 建立妥善而穩固的基礎.
當然, 這也需要時間, 才能讓自己深入了解在這世上立足於何處,
並且也學著尊重別人的立足點.


偉大的演奏家總是讓音樂跳舞,
Casals 和 Louis Armstrong, 各自在巴哈和爵士樂的世界裡,
卻是舞動音樂的心靈伴侶,
他們也都從腳下出發.


現在的大提琴手, 愈來愈不會舞動音樂.
很多年前 Janos Starker 就說過:
太多重拍 (downbeat, 或稱正拍, 是每小節第一拍, 通常是每小節最重要的一拍),
破壞了音樂.


重力佔據了身體, 所有的事情都往下,
我們就是這樣不再舞動音樂,
聽音樂的人也跟著愈加沉重.




關注
(Attention)


亞歷山大技巧所培養的, 歸結起來就是關注.


我的老師常常說到 "精神上的肌肉".....也就是關注的能力.
大多數人的關注能力很弱, 因為動作當中不必要的緊張剝奪了關注力.
緊張尤其會阻礙感官, 對音樂家而言, 特別是耳朵.
為了達到演奏的目標, 我們常常關上耳朵, 眼睛也老是跟著手指.


分辨該做的和不該做的, 真的要花時間,
除了透過克制和導引, 還要打開心眼面對世界, 而不只是面對自己和提琴.
然而, 關注的能力終究會使向內探求與向外表達合而為一,
讓我們演奏的音樂恰如聽到的音樂.



結束這部份討論之前,
我想說, 這些事其實不是以上所說的話能夠表達的.
我曾試著要描述一些在 "自我" 當中發生的事, 卻只有無言.
也許可以換個方式, 從音樂家的角度來說.....音符並不等於音樂, 音符是通往音樂的大門.
同樣的道理, 亞歷山大技巧是通往自我的大門.


如果真要描述音樂家是否能有個目標,
Jascha Heifetz 的說法是這樣的:


一個人, 不一定需要接受音樂教育.
我們只需要保護他, 避免不當的教育.
其餘的, 我們自己的耳朵自然會完成......除非耳朵真的太沉迷於平庸的聲音而不再敏銳.




(第一部分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